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30页 |
0.1 引言 | 第12页 |
0.2 聚氨酯革 | 第12-14页 |
0.2.1 聚氨酯革简介 | 第12-13页 |
0.2.2 聚氨酯革组成及其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0.2.2.1 聚氨酯革组成 | 第13页 |
0.2.2.2 聚氨酯革浆料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0.2.3 聚氨酯革的生产工艺 | 第14页 |
0.3 聚氨酯的阻燃机理研究 | 第14-17页 |
0.3.1 聚氨酯的阻燃必要性 | 第14-15页 |
0.3.2 阻燃剂的分类 | 第15页 |
0.3.3 磷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及选择原则 | 第15-17页 |
0.3.3.1 气相阻燃机理 | 第16页 |
0.3.3.2 凝聚相阻燃机理 | 第16-17页 |
0.3.3.3 阻燃剂的选择原则 | 第17页 |
0.4 DOPO衍生物阻燃剂及其应用 | 第17-22页 |
0.4.1 DOPO衍生物阻燃剂简介 | 第17-18页 |
0.4.2 DOPO衍生物阻燃剂的应用 | 第18-22页 |
0.4.2.1 添加型阻燃剂 | 第18-19页 |
0.4.2.2 反应型阻燃剂 | 第19-21页 |
0.4.2.3 DOPO与其它元素协同的阻燃剂 | 第21-22页 |
0.5 阻燃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0.5.1 添加型阻燃剂 | 第22-23页 |
0.5.2 反应型阻燃剂 | 第23-24页 |
0.5.3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解决的方案 | 第24-25页 |
0.6 聚合物抑烟机理及常见抑烟剂 | 第25-27页 |
0.6.1 抑烟必要性 | 第25-26页 |
0.6.2 聚合物抑烟原理 | 第26页 |
0.6.3 常见抑烟剂及其机理 | 第26-27页 |
0.7 本学位论文的立项依据、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27-30页 |
0.7.1 立项依据 | 第27-28页 |
0.7.2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0.7.3 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第一章 BDEDOPO的制备及在PU革上的应用 | 第30-50页 |
1.1 引言 | 第30-31页 |
1.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1.2.1 实验原料 | 第31页 |
1.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1-32页 |
1.2.3 BDEDOPO的合成 | 第32页 |
1.2.4 PU/DOPO和PU/BDEDOPO的制备 | 第32-33页 |
1.2.5 测试与表征 | 第33-34页 |
1.2.5.1 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3页 |
1.2.5.2 核磁共振(NMR)分析 | 第33页 |
1.2.5.3 热失重(TGA)分析 | 第33页 |
1.2.5.4 极限氧指数(LOI)测试 | 第33页 |
1.2.5.5 垂直燃烧(UL-94)测试 | 第33-34页 |
1.2.5.6 锥形量热(CCT)测试 | 第34页 |
1.2.5.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4页 |
1.2.5.8 拉伸强度测试 | 第34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7页 |
1.3.1 BDEDOPO的红外分析 | 第34-35页 |
1.3.2 BDEDOPO的核磁分析 | 第35-36页 |
1.3.3 BDEDOPO的热重分析 | 第36-37页 |
1.3.4 PU/DOPO和PU/BDEDOPO的阻燃性能分析 | 第37-38页 |
1.3.5 PU/DOPO和PU/BDEDOPO的热重分析 | 第38-39页 |
1.3.6 PU/DOPO和PU/BDEDOPO的锥形量热分析 | 第39-45页 |
1.3.7 PU/DOPO和PU/DEDOPO的形貌分析 | 第45-46页 |
1.3.8 PU/DOPO和PU/BDEDOPO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46-47页 |
1.4 小结 | 第47-50页 |
第二章 ECDOPO的制备及在PU革上的应用 | 第50-70页 |
2.1 引言 | 第50-5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1-55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51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1-52页 |
2.2.3 DOPO型磷-氮协同阻燃剂的制备 | 第52-53页 |
2.2.3.1 DHDOPO的合成 | 第52页 |
2.2.3.2 ECDOPO的合成 | 第52-53页 |
2.2.4 PU/DOPO、PU/DHDOPO和PU/ECDOPO的制备 | 第53-54页 |
2.2.5 测试与表征 | 第54-55页 |
2.2.5.1 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4页 |
2.2.5.2 核磁共振(NMR)分析 | 第54页 |
2.2.5.3 热失重(TGA)分析 | 第54页 |
2.2.5.4 极限氧指数(LOI)测试 | 第54-55页 |
2.2.5.5 垂直燃烧(UL-94)测试 | 第55页 |
2.2.5.6 锥形量热(CCT)测试 | 第55页 |
2.2.5.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55页 |
2.2.5.8 拉伸强度测试 | 第5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8页 |
2.3.1 ECDOPO的红外分析 | 第55-56页 |
2.3.2 ECDOPO的核磁分析 | 第56-57页 |
2.3.3 ECDOPO的热重分析 | 第57-58页 |
2.3.4 PU/DOPO、PU/DHDOPO和PU/ECDOPO的阻燃性能分析 | 第58-59页 |
2.3.5 PU/DOPO、PU/DHDOPO和PU/ECDOPO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59-60页 |
2.3.6 PU/DOPO、PU/DHDOPO和PU/ECDOPO的锥形量热分析 | 第60-65页 |
2.3.7 PU/DOPO、PU/DHDOPO和PU/ECDOPO的形貌分析 | 第65-67页 |
2.3.8 PU/DOPO、PU/DHDOPO和PU/ECDOPO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67-68页 |
2.4 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三章 气相白炭黑对PU革的阻燃及抑烟影响 | 第70-86页 |
3.1 引言 | 第70-7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1-73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71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71-72页 |
3.2.3 PU/ECDOPO和PU/ECDOPO/Si的制备 | 第72页 |
3.2.4 测试与表征 | 第72-73页 |
3.2.4.1 极限氧指数(LOI)测试 | 第72页 |
3.2.4.2 垂直燃烧(UL-94)测试 | 第72-73页 |
3.2.4.3 热失重(TGA)分析 | 第73页 |
3.2.4.4 锥形量热(CCT)测试 | 第73页 |
3.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73页 |
3.2.4.6 拉伸强度测试 | 第7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3页 |
3.3.1 PU/ECDOPO和PU/ECDOPO/Si的阻燃性能测试 | 第73-74页 |
3.3.2 PU/ECDOPO和PU/ECDOPO/Si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74-75页 |
3.3.3 PU/ECDOPO和PU/ECDOPO/Si的锥形量热分析 | 第75-80页 |
3.3.4 PU/ECDOPO和PU/ECDOPO/Si的形貌分析 | 第80-82页 |
3.3.5 PU/ECDOPO和PU/ECDOPO/Si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82-83页 |
3.4 小结 | 第83-8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个人简历 | 第102-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