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3-15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评述 | 第17-29页 |
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2.1.1 信托风险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1.2 政府债务风险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20-27页 |
2.2.1 信托产品风险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2.2 政府债务风险国内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2.2.3 政府融资平台国内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2.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政信集合信托贷款的基本理论 | 第29-37页 |
3.1 我国政信集合信托的定义及特征 | 第29页 |
3.2 我国政信集合信托贷款的运作流程 | 第29-32页 |
3.3 我国政信集合信托贷款主要合作模式 | 第32-35页 |
3.4 我国政信集合信托贷款的风险划分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我国政信集合信托信用风险相关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 第37-59页 |
4.1 地方政府默许平台公司扩大融资背后的三方博弈 | 第37-45页 |
4.1.1 博弈主体行为逻辑分析 | 第37-40页 |
4.1.2 平台公司、当地政府及监管政府的博弈过程 | 第40-45页 |
4.1.3 结论 | 第45页 |
4.2 信托机构偏好与融资平台合作的双人博弈 | 第45-56页 |
4.2.1 不区分融资主体性质时信托与贷款者双人博弈 | 第46-49页 |
4.2.2 区分融资主体性质时信托与贷款者的双人博弈 | 第49-56页 |
4.3 政信集合信托贷款信用风险影响主体 | 第56-59页 |
4.3.1 信托公司 | 第56页 |
4.3.2 当地政府 | 第56-57页 |
4.3.3 平台公司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我国政信集合信托贷款的现状及风险分析 | 第59-71页 |
5.1 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 第59-62页 |
5.1.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情况 | 第59-60页 |
5.1.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情况 | 第60页 |
5.1.3 地方政府债务指标情况 | 第60-61页 |
5.1.4 信托在政府债务构成中的地位 | 第61-62页 |
5.2 我国政信集合信托贷款的发展现状 | 第62-64页 |
5.3 我国政信集合信托贷款的风险分析 | 第64-71页 |
5.3.1 政信集合信托产品发行风险 | 第64-66页 |
5.3.2 政信集合信托产品期限风险 | 第66-67页 |
5.3.3 政信集合信托产品主体风险 | 第67-68页 |
5.3.4 政信集合信托产品结构风险 | 第68-69页 |
5.3.5 政信集合信托产品管理风险 | 第69-71页 |
第六章 我国政信集合信托贷款风险影响因子的实证分析 | 第71-108页 |
6.1 样本库来源 | 第71-73页 |
6.2 指标的构建与处理 | 第73-86页 |
6.2.1 指标的构建 | 第73-83页 |
6.2.2 指标预处理 | 第83-86页 |
6.3 模型的建立 | 第86-104页 |
6.3.1 模型的选定 | 第86-87页 |
6.3.2 因子分析降维 | 第87-97页 |
6.3.3 三样本正态性检验 | 第97-98页 |
6.3.4 三样本独立性检验 | 第98页 |
6.3.5 平行线检测 | 第98-100页 |
6.3.6 Ternary Ordinary Logistic模型 | 第100-101页 |
6.3.7 模型拟合度检验 | 第101-102页 |
6.3.8 模型预测效果评价 | 第102-104页 |
6.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04-108页 |
6.4.1 模型影响因子显著性分析 | 第104-106页 |
6.4.2 模型因子影响方向分析 | 第106-107页 |
6.4.3 模型因子影响力度分析 | 第107-108页 |
第七章 强化政信集合信托贷款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 第108-118页 |
7.1 创新政府与信托合作模式 | 第108-111页 |
7.1.1 基金化模式 | 第108页 |
7.1.2 PPP合作模式 | 第108-111页 |
7.2 构建全流程风险控制体系 | 第111-114页 |
7.2.1 贷前严格尽职调查 | 第111-112页 |
7.2.2 贷中坚持期间管理 | 第112页 |
7.2.3 贷后健全风险处置 | 第112-114页 |
7.3 注重信托产品信息对外披露 | 第114页 |
7.4 提高信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 第114-115页 |
7.5 深化金融同业机构合作领域 | 第115-118页 |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118-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