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观下的传统爱情名园园林艺术初探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4-16页 |
1.3.1 叙事学 | 第14页 |
1.3.2 景观叙事 | 第14页 |
1.3.3 爱情叙事观 | 第14-15页 |
1.3.4 传统爱情名园 | 第15页 |
1.3.5 园林艺术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22-24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爱情名园与叙事学的关系 | 第26-34页 |
2.1 逻辑的一致性 | 第26-28页 |
2.1.1 叙事三要素与爱情名园设计表达的关系 | 第26-27页 |
2.1.2 叙事过程的一致性 | 第27-28页 |
2.2 意象传达的统一性 | 第28-30页 |
2.2.1 意象的构成 | 第29页 |
2.2.2 意象认知模式 | 第29-30页 |
2.3 意境表达的共通性 | 第30-34页 |
2.3.1 意境审美的共通性 | 第31-32页 |
2.3.2 意境创作的共通性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六大传统爱情名园的形成和发展 | 第34-66页 |
3.1 文君井 | 第34-39页 |
3.1.1 历史沿革 | 第34页 |
3.1.2 爱情典故 | 第34-36页 |
3.1.3 园林空间叙事性解析 | 第36-38页 |
3.1.4 园林特色 | 第38-39页 |
3.2 耦园 | 第39-44页 |
3.2.1 历史沿革 | 第39-41页 |
3.2.2 爱情典故 | 第41页 |
3.2.3 园林空间叙事性解析 | 第41-43页 |
3.2.4 造园特色 | 第43-44页 |
3.3 蠡园 | 第44-49页 |
3.3.1 历史沿革 | 第44-45页 |
3.3.2 爱情典故 | 第45-46页 |
3.3.3 园林空间叙事性解析 | 第46-48页 |
3.3.4 造园特色 | 第48-49页 |
3.4 沈园 | 第49-54页 |
3.4.1 历史沿革 | 第49页 |
3.4.2 爱情典故 | 第49-51页 |
3.4.3 园林空间叙事性解析 | 第51-53页 |
3.4.4 园林特色 | 第53-54页 |
3.5 华清池 | 第54-59页 |
3.5.1 历史沿革 | 第54-55页 |
3.5.2 爱情典故 | 第55-56页 |
3.5.3 空间叙事分析 | 第56-58页 |
3.5.4 园林特色 | 第58-59页 |
3.6 普救寺 | 第59-66页 |
3.6.1 历史沿革 | 第59-60页 |
3.6.2 爱情典故 | 第60-61页 |
3.6.3 空间叙事性分析 | 第61-64页 |
3.6.4 园林特色 | 第64-66页 |
第四章 传统爱情名园叙事性表达初探 | 第66-92页 |
4.1 空间布局叙事性表达 | 第66-73页 |
4.1.1 园林叙事空间的片段性 | 第66-69页 |
4.1.2 园林叙事空间的流动性 | 第69-73页 |
4.2 建筑叙事性表达 | 第73-79页 |
4.2.1 建筑的选址布局 | 第73-75页 |
4.2.2 建筑语汇表达 | 第75-78页 |
4.2.3 场景再现 | 第78-79页 |
4.3 园林理水叙事性表达 | 第79-82页 |
4.4 叠山置石叙事性表达 | 第82-84页 |
4.5 植物配置叙事性表达 | 第84-88页 |
4.5.1 烘托主题 | 第85-86页 |
4.5.2 象征比拟 | 第86-87页 |
4.5.3 诗文意境 | 第87-88页 |
4.6 文学艺术叙事性表达 | 第88-92页 |
第五章 传统爱情名园园林艺术特征 | 第92-106页 |
5.1 传统爱情名园造园思想 | 第92-98页 |
5.1.1 儒道思想 | 第92-95页 |
5.1.2 诗文意境 | 第95-96页 |
5.1.3 叙事学转译 | 第96-98页 |
5.2 传统爱情名园园林要素特征 | 第98-99页 |
5.3 传统爱情名园园林特色 | 第99-106页 |
5.3.1 千古传情,风格迥异 | 第100-102页 |
5.3.2 不拘一格,彰显主题 | 第102页 |
5.3.3 有若自然,诗文意境 | 第102-104页 |
5.3.4 园林点景,引人入胜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附录 | 第111-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