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及与场内商品衍生品市场的关系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引言第13-17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第14-15页
    1.3 本文的创新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的创新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的创新第15-17页
2 文献综述第17-21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页
    2.2 关于文献检索范围的说明第17-18页
    2.3 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要素的研究评述第18-19页
        2.3.1 关于市场参与者的研究评述第18页
        2.3.2 关于清算方式的研究评述第18-19页
        2.3.3 关于市场监管的研究评述第19页
    2.4 关于场内和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关系的研究评述第19-20页
    2.5 对文献的总结第20-21页
3 境外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发展分析第21-33页
    3.1 境外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要素分析第21-28页
        3.1.1 市场参与者第21-22页
        3.1.2 清算第22-25页
        3.1.3 交易场所第25-26页
        3.1.4 标准化法律文本第26页
        3.1.5 市场监管第26-28页
    3.2 境外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发展态势分析第28-30页
        3.2.1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第28页
        3.2.2 交易品种发展不平衡第28-29页
        3.2.3 参与主体多为金融机构第29-30页
    3.3 境外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的特点分析第30-32页
    3.4 境外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第32-33页
4 我国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发展分析第33-40页
    4.1 发展现状分析第33-34页
        4.1.1 政策与规则第33页
        4.1.2 市场实践第33-34页
    4.2 困难和问题分析第34-35页
        4.2.1 市场流动性不足,无法有效对冲风险第34页
        4.2.2 缺少中央对手方清算机构,信用风险高发第34-35页
        4.2.3 高端人才缺乏,制约市场发展壮大第35页
        4.2.4 税收政策存在差异,外部环境尚需优化第35页
        4.2.5 投资者认知度较低,推广普及任重道远第35页
    4.3 我国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典型案例第35-40页
        4.3.1 典型案例一:期货市场服务“三农”之“订单+场外期权”模式第36-37页
        4.3.2 典型案例二:“私人订制”塑料场外期权第37-38页
        4.3.3 典型案例三:“保险+期货”服务三农之玉米价格险第38-39页
        4.3.4 对案例的总结第39-40页
5 关于场内与场外衍生品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第40-45页
    5.1 研究背景第40页
    5.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第40-42页
        5.2.1 样本选择第40-41页
        5.2.2 数据来源及说明第41-42页
    5.3 研究假设与模型第42页
        5.3.1 研究假设第42页
        5.3.2 研究模型第42页
    5.4 变量的选择第42-43页
    5.5 回归分析第43页
    5.6 实证研究的启示第43-45页
6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45-48页
    6.1 结论第45页
    6.2 政策建议第45-48页
        6.2.1 积极推动场外商品衍生品交易平台建设第45页
        6.2.2 适时引入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第45-46页
        6.2.3 构建行政监管与自律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第46页
        6.2.4 健全场外商品衍生品数据报送机制第46页
        6.2.5 优化市场发展外部环境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作者简历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汇率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
下一篇: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