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8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8-19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9-2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4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3-2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40页 |
·超宽带天线的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差分天线的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超宽带相控阵的研究进展 | 第33-40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40-43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40-41页 |
·论文的写作安排 | 第41-43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概述 | 第43-67页 |
·引言 | 第43页 |
·超宽带天线的基础理论 | 第43-46页 |
·主要参数 | 第43-45页 |
·超宽带平面单极子天线的相关知识 | 第45-46页 |
·差分天线的基础理论 | 第46-52页 |
·差分天线的输入阻抗 | 第46-47页 |
·差分天线的差/共模反射系数 | 第47-49页 |
·差分天线的等效反射系数 | 第49-52页 |
·差分馈电技术的引入原因 | 第52页 |
·紧耦合形式超宽带相控阵的基础理论 | 第52-66页 |
·相控阵天线的基本理论 | 第53-55页 |
·传统宽带相控阵天线的瓶颈 | 第55-56页 |
·紧耦合阵列天线的提出背景 | 第56页 |
·紧耦合阵列天线的组成部分 | 第56-57页 |
·紧耦合阵列的等效电路模型及其分析理论 | 第57-62页 |
·紧耦合阵列天线的设计难点与解决方法 | 第62-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章 超宽带天线的带阻特性实现 | 第67-107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双阻带具有高频率选择特性的UWB天线 | 第68-77页 |
·平面UWB单极子天线的设计 | 第68-71页 |
·UWB天线的单阻带实现 | 第71-73页 |
·UWB天线的设计双阻带实现 | 第73-77页 |
·改进型CLL谐振器的研究及其在UWB天线中的应用 | 第77-98页 |
·采用一对寄生结构实现UWB天线的三阻带(一) | 第78-88页 |
·采用一对寄生结构实现UWB天线的三阻带(二) | 第88-92页 |
·采用单个寄生结构实现UWB天线的三阻带 | 第92-98页 |
·具有双阻带特性的UWB天线 | 第98-106页 |
·枝节加载型双带阻UWB天线(一) | 第98-101页 |
·枝节加载型双带阻UWB天线(二) | 第101-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四章 超宽带差分天线的研究 | 第107-149页 |
·引言 | 第107页 |
·平面超宽带差分天线 | 第107-122页 |
·常规超宽带平面单极子天线的辐射特性 | 第107-109页 |
·改进型平面超宽带天线 | 第109-112页 |
·差馈式平面超宽带天线 | 第112-118页 |
·定向超宽带差分天线的实现 | 第118-122页 |
·低剖面定向超宽带差分天线 | 第122-137页 |
·单馈式低剖面定向超宽带天线 | 第122-127页 |
·差馈式低剖面定向超宽带天线 | 第127-137页 |
·超宽带低剖面定向辐射双单元阵列 | 第137-148页 |
·天线的基本结构 | 第137-138页 |
·双单元天线特性分析 | 第138-141页 |
·馈电网络设计 | 第141-145页 |
·天线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145-148页 |
·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五章 超宽带紧耦合阵列天线研究 | 第149-199页 |
·引言 | 第149页 |
·基于周期边界的阵列单元设计 | 第149-161页 |
·等效电路模型分析 | 第149-152页 |
·阵列单元的改进 | 第152-156页 |
·馈线系统的设计 | 第156-158页 |
·无限周期阵列单元的仿真及分析 | 第158-161页 |
·紧耦合有限阵列天线的截断效应及处理方法 | 第161-178页 |
·有限阵列边缘截断效应 | 第161-164页 |
·有限阵列边缘的阻性截断处理 | 第164-166页 |
·有限阵列边缘的开/短路截断处理 | 第166-168页 |
·有限阵列的阻性截断和开/短路截断处理的评估对比 | 第168-171页 |
·有限 4×4 紧耦合阵列天线的设计和仿真 | 第171-178页 |
·8×8 超宽带紧耦合阵列天线的设计 | 第178-198页 |
·无限周期阵列单元分析 | 第178-180页 |
·半无限周期阵列(8×∞和∞×8)的截断处理 | 第180-184页 |
·有限紧耦合阵列天线的最终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184-194页 |
·紧耦合阵列天线的测试方法 | 第194-198页 |
·小结 | 第198-199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99-203页 |
·研究结论 | 第199-200页 |
·未来工作及展望 | 第200-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7页 |
致谢 | 第217-219页 |
作者简介 | 第219-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