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1章 “震惊”在西方现代哲思中的源流 | 第11-17页 |
| ·“震惊”:雅斯贝尔斯对于人被抛入“临界处境”而产生的哲学思考 | 第11-12页 |
| ·“震惊”:本雅明对人被抛入“审美临界处境”而提出的美学范畴 | 第12-17页 |
| ·波德莱尔对本雅明的“震惊美学”理论的影响 | 第13-14页 |
| ·布莱希特对本雅明的“震惊美学”理论的影响 | 第14-17页 |
| 第2章 本雅明关于西方现代艺术的“震惊美学”理论 | 第17-35页 |
| ·两种社会存在方式:经验和经历 | 第17-19页 |
| ·经验:前工业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 | 第17-18页 |
| ·经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 | 第18-19页 |
| ·“光晕”的概念意涵 | 第19-23页 |
| ·前期:《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第19-21页 |
| ·后期:《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讲故事的人》 | 第21-23页 |
| ·“光晕”效应的消散 | 第23-25页 |
| ·前期:机械复制的力量 | 第23-24页 |
| ·后期:艺术家的艺术革命 | 第24-25页 |
| ·经验的贫乏与现代生活中的“震惊”体验 | 第25-27页 |
| ·“震惊”的概念意涵及其来源 | 第27-31页 |
| ·评析普鲁斯特的《记忆似水年华》,生发出“震惊”的心理学层面意涵 | 第27-29页 |
| ·解剖波德莱尔《恶之花》的作诗法则,生发出“震惊”的美学层面意涵 | 第29-31页 |
| ·研究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体验,生发出“震惊”的社会学层面理论源 | 第31页 |
| ·“震惊”效应的登场使艺术的“膜拜价值”转为“展示价值 | 第31-32页 |
| ·电影——“震惊美学”思想在艺术形式中的典型代表 | 第32-35页 |
| 第3章 西方现当代艺术对“震惊美学”理论践行与阐释 | 第35-49页 |
| ·现代主义:艺术体制范围内的“震惊” | 第35-40页 |
| ·拒绝和颠覆艺术传统规则在艺术创作中引发的震惊 | 第35-38页 |
| ·艺术作品明确的意义的缺失在艺术接受中引发的震惊 | 第38-40页 |
| ·后现代主义:超越艺术体制范围的“震惊” | 第40-49页 |
| ·“艺术”本身被颠覆引发的震惊 | 第41-45页 |
| ·艺术家的身份被颠覆引发的震惊 | 第45-49页 |
| 第4章 “震惊美学”维度下关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思考 | 第49-56页 |
| ·“震惊”效应在西方现当代艺术中的登场标志着艺术史的根本性转折 | 第49-51页 |
| ·西方现代艺术所引发的“震惊”是对“艺术”的解放 | 第51-52页 |
| ·审美的多元化 | 第51-52页 |
| ·“意义”成为衡量艺术作品的宽松标准 | 第52页 |
| ·以“震惊”为审美效应的西方现当代艺术的产生是对人的解放 | 第52-54页 |
| ·人的视觉解放 | 第53页 |
| ·自由表达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在艺术中赢得尊严 | 第53-54页 |
| ·“震惊”是审美现代性的主要维度 | 第54-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