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逆变器并联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2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 ·光伏逆变器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 ·光伏逆变器的发展 | 第16-17页 |
| ·大容量光伏逆变器技术水平分析 | 第17-18页 |
| ·光伏逆变器并联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 ·逆变器并联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19-2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2 逆变器并联系统控制方式 | 第22-38页 |
| ·逆变器并联系统拓扑结构 | 第22-25页 |
| ·单台逆变器的常用拓扑 | 第22-23页 |
|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拓扑结构 | 第23-25页 |
|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等效模型 | 第25-27页 |
| ·单台逆变器的等效模型 | 第25-26页 |
|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等效模型 | 第26-27页 |
| ·逆变器并联运行技术分析 | 第27-32页 |
| ·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基本原理 | 第27-29页 |
|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环流分析 | 第29-30页 |
| ·瞬时功率理论与电压电流检测 | 第30-32页 |
| ·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方式 | 第32-35页 |
| ·集中控制方式 | 第32-33页 |
| ·主从控制方式 | 第33-34页 |
| ·分散逻辑控制法 | 第34-35页 |
| ·无互联线独立控制方式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3 基于解耦控制的光伏逆变器并联系统控制策略 | 第38-52页 |
| ·微型电网下垂控制方式的概述 | 第38-43页 |
| ·下垂特性的局限性 | 第43-44页 |
|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解耦控制 | 第44-48页 |
| ·一般的解耦控制策略 | 第44-45页 |
| ·新型的解耦控制策略 | 第45-48页 |
| ·新型解耦控制对稳态负荷均分的影响 | 第48页 |
| ·并联系统参数不一致对解耦控制效果的作用 | 第48-50页 |
| ·负载变化时的解耦控制 | 第49-50页 |
| ·多台逆变器并联系统的解耦控制实现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4 系统软硬件设计 | 第52-62页 |
| ·主电路设计 | 第52-53页 |
| ·硬件电路设计 | 第53-55页 |
| ·交流电压采样电路 | 第53页 |
| ·D/A转换电路 | 第53-54页 |
| ·过流保护电路 | 第54-55页 |
| ·器件选取 | 第55-57页 |
| ·IPM模块的选型 | 第55-56页 |
| ·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 第56-57页 |
| ·软件设计 | 第57-61页 |
| ·程序总体结构 | 第57-58页 |
| ·输出电压锁相程序 | 第58页 |
| ·瞬时功率计算程序 | 第58-60页 |
| ·中断服务程序 | 第60页 |
| ·解耦算法实现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5 逆变器并联系统仿真研究 | 第62-68页 |
| ·仿真结果 | 第62-64页 |
| ·实验结果 | 第64-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 ·总结 | 第68页 |
| ·展望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