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眩蠲痛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综述一 后循环缺血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11-22页 |
1 后循环缺血的概念及分类 | 第11页 |
2 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 第11-12页 |
3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12页 |
4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 | 第12-13页 |
5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 | 第13-14页 |
6 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 第14-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页 |
综述二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 第22-31页 |
1 古代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 第22-23页 |
2 病因病机 | 第23-25页 |
3 治疗 | 第25-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前言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3-66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3-39页 |
1 病例来源 | 第33页 |
2 病例筛选 | 第33-35页 |
3 治疗用药及给药方式 | 第35-36页 |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36-38页 |
5 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研究结果 | 第39-60页 |
1 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 | 第39-45页 |
2 疗效比较 | 第45-60页 |
讨论 | 第60-66页 |
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60页 |
2 研究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3 定眩蠲痛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探讨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1 研究结论 | 第66页 |
2 问题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附录1 | 第68-69页 |
附录2 | 第69-71页 |
附录3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