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视角下的缅甸“罗兴亚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论 | 第8-18页 |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8-9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 三、研究设计 | 第14-16页 |
| 四、学术价值分析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理论工具及概念界定 | 第18-27页 |
| 第一节 身份认同理论 | 第18-21页 |
| 第二节 双层博弈理论 | 第21-22页 |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2-27页 |
| 第二章 身份认同与“罗兴亚问题”的产生 | 第27-35页 |
| 第一节 缅甸“罗兴亚人”的起源 | 第27-29页 |
| 第二节 缅甸“罗兴亚人”族群认同的形成 | 第29-31页 |
| 第三节 身份丧失与“罗兴亚问题”的产生 | 第31-35页 |
| 第三章 缅甸“罗兴亚问题”的发展演变 | 第35-42页 |
| 第一节“罗兴亚问题”发展的社会认同透视 | 第35-37页 |
| 第二节“罗兴亚问题”的缅甸国内表现形式 | 第37-39页 |
| 第三节“罗兴亚问题”的进展与内涵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罗兴亚问题”产生的国际影响 | 第42-50页 |
| 第一节 困扰缅甸与周边国家关系 | 第42-44页 |
| 第二节 影响缅甸与穆斯林世界关系 | 第44-47页 |
| 第三节 牵动国际组织与西方大国的关注 | 第47-50页 |
| 第五章 双层博弈与“罗兴亚问题”的解决 | 第50-58页 |
| 第一节“罗兴亚问题”解决的难点 | 第50-52页 |
| 第二节 解决“罗兴亚问题”的博弈层次分析 | 第52-55页 |
| 第三节 双层博弈理论对“罗兴亚问题”解决的启示 | 第55-58页 |
| 余论 “罗兴亚问题”的未来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