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关于县域金融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关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 | 第13页 |
·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影响的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20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县域金融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相关理论 | 第21-30页 |
·相关概念的含义及衡量 | 第21-26页 |
·金融发展的含义 | 第21-22页 |
·金融发展的测度 | 第22-23页 |
·县域金融的含义 | 第23-25页 |
·民生的基本内涵 | 第25-26页 |
·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结构理论 | 第26页 |
·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 | 第26页 |
·新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 | 第26-27页 |
·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影响的相关理论模型 | 第27-28页 |
·金融发展的G-J效应 | 第27-28页 |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的影响机制 | 第30-39页 |
·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的直接影响机制 | 第31-35页 |
·宏观角度下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直接影响机制 | 第31页 |
·微观角度下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直接影响机制 | 第31-35页 |
·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的间接影响机制 | 第35-38页 |
·宏观角度下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间接影响机制 | 第35-36页 |
·微观角度分析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间接影响机制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两区域的金融发展与民生现状 | 第39-50页 |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金融发展现状 | 第39-44页 |
·两区域金融发展规模 | 第39-42页 |
·两区域金融发展效率 | 第42-44页 |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民生现状 | 第44-49页 |
·两区域居民的收入改善情况 | 第44-45页 |
·两区域居民的教育改善情况 | 第45-47页 |
·两区域居民的医疗改善情况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县域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50-65页 |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第50-51页 |
·基础模型构建 | 第50页 |
·门限模型 | 第50-51页 |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说明 | 第51-55页 |
·指标的选取 | 第51-54页 |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54-55页 |
·实证检验 | 第55-64页 |
·门限模型构建 | 第55-56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56-57页 |
·面板门限的检验与估计 | 第57-59页 |
·门限模型下县域金融对民生改善的效应分析 | 第59-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5-70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建议 | 第67-70页 |
·提高两区域金融发展效率 | 第67-68页 |
·推进两区域金融发展规模 | 第68-69页 |
·推进金融服务提升计划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