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仁怀市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文献综合评述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数据来源 | 第21-22页 |
2 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土地整治 | 第22页 |
·农用地整治 | 第22-23页 |
·农用地整治潜力 | 第23页 |
·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 | 第23页 |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土地供给与需求理论 | 第23-24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4页 |
·区位理论 | 第24页 |
·地域分异理论 | 第24-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3 研究区概况与土地利用格局 | 第26-38页 |
·仁怀市地理位置 | 第26-27页 |
·仁怀市自然概况 | 第27-29页 |
·地质地貌 | 第27-28页 |
·气候水文 | 第28页 |
·土壤植被 | 第28-29页 |
·仁怀市社会经济状况 | 第29-30页 |
·仁怀市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 | 第30-35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30-32页 |
·农用地利用现状 | 第32-35页 |
·仁怀市农用地整治必要性分析 | 第35-38页 |
·土地供需状况 | 第35-36页 |
·耕地后备资源现状 | 第36页 |
·土地景观格局 | 第36-38页 |
4 仁怀市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方法 | 第38-57页 |
·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8-47页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8页 |
·指标确定方法 | 第38-39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9-47页 |
·权重确定方法 | 第47-55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47-50页 |
·BP人工神经网络(ANN) | 第50-54页 |
·综合权重 | 第54-55页 |
·建立评价模型 | 第55-57页 |
5 仁怀市农用地整治潜力空间差异分析 | 第57-69页 |
·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结果总体描述 | 第57-60页 |
·评价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7页 |
·农用地整治潜力大小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58页 |
·不同程度石漠化地区整治潜力大小 | 第58-60页 |
·农用地整治潜力空间格局分析 | 第60-63页 |
·总体空间格局分析 | 第60-61页 |
·局部空间格局分析 | 第61-63页 |
·农用地整治潜力空间变异分析 | 第63-69页 |
·数据正态性检验 | 第64-65页 |
·半变异函数模型选择 | 第65-67页 |
·农用地整治潜力克里金插值 | 第67-69页 |
6 仁怀市农用地整治潜力分级与分区 | 第69-80页 |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级 | 第69-73页 |
·分级阈值的选取 | 第69-70页 |
·综合潜力指数分级 | 第70-73页 |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区 | 第73-80页 |
·分区原则及方法 | 第73-75页 |
·各分区潜力结构 | 第75-77页 |
·各分区潜力分布及整治方向 | 第77-80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80-83页 |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讨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附表 | 第88-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