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体分析 | 第14-27页 |
一、 先进知识分子代表 | 第14-22页 |
(一) 李大钊 | 第14-17页 |
(二) 陈独秀 | 第17-19页 |
(三) 毛泽东 | 第19-22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生力军 | 第22-24页 |
(一) 青年学生 | 第22-23页 |
(二) 工人阶级 | 第23-24页 |
(三) 其他人员 | 第24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主体的特点 | 第24-27页 |
(一)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 | 第24-25页 |
(二)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具有互动性特点 | 第25页 |
(三)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25页 |
(四)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分析 | 第27-37页 |
一、 媒介方式 | 第27-31页 |
(一) 翻译著作 | 第27-28页 |
(二) 创办刊物 | 第28-29页 |
(三) 发表文章 | 第29-31页 |
二、 组织方式 | 第31-34页 |
(一) 成立进步社团 | 第31-32页 |
(二) 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 第32-34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方式的特点 | 第34-37页 |
(一) 媒介传播方式的特点 | 第34-35页 |
(二) 组织传播方式的特点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经验与启示 | 第37-45页 |
一、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经验 | 第37-38页 |
(一) 宣传马克思主义应该结合中国革命的需要 | 第37页 |
(二) 运用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37-38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体现人文关怀 | 第38页 |
二、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启示 | 第38-45页 |
(一) 立足国情,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 第38-40页 |
(二) 转变理念,结合传统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40-41页 |
(三) 整合资源,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队伍 | 第41-42页 |
(四) 完善机制,加强精英与大众的双向互动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