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4页 |
| 注释表 | 第14-15页 |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 ·国内外风电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 第16-23页 |
| ·我国发展风电事业的优势 | 第16-17页 |
| ·我国风电事业面临的挑战 | 第17-18页 |
| ·我国风电事业发展的现状 | 第18-20页 |
| ·国外风电事业发展的现状 | 第20-23页 |
| ·国内外风力机塔筒静、动力与稳定性能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 ·风力机塔筒的主要几何和力学特征 | 第23页 |
| ·风力机塔筒的静、动力性能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塔筒的屈曲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风力机塔筒缺陷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 ·加筋壳结构及新型风力机塔筒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风电机组设计工况与荷载分析 | 第32-62页 |
| ·风力机简介 | 第32-46页 |
| ·风特性描述 | 第33-37页 |
| ·风力机主要参数确定与特性曲线 | 第37-44页 |
| ·风力机坐标定义 | 第44-45页 |
| ·BLADED软件介绍 | 第45-46页 |
| ·三维湍流模型 | 第46-49页 |
| ·冯?卡门模型(The basic von Karman model) | 第46-47页 |
| ·改进von Karman模型 | 第47-48页 |
| ·Kaimal模型 | 第48-49页 |
| ·风湍流模拟算例 | 第49页 |
| ·风力机组的设计载荷 | 第49-54页 |
| ·叶片上的荷载 | 第50-52页 |
| ·轮毂上的荷载 | 第52页 |
| ·主轴上的荷载 | 第52-53页 |
| ·机舱和塔筒上的荷载 | 第53-54页 |
| ·设计工况与载荷工况 | 第54-57页 |
| ·BLADED计算极端荷载和动力荷载 | 第57-61页 |
| ·不同工况下极端荷载 | 第57-58页 |
| ·不同工况下动力荷载时程提取 | 第58-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三章 内加筋塔筒的有限元建模和线弹性分析 | 第62-73页 |
| ·塔筒几何参数 | 第62-64页 |
| ·塔筒有限元建模 | 第64-67页 |
| ·ABAQUS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64-65页 |
| ·未加筋塔筒的整机有限元模型 | 第65-66页 |
| ·加筋塔筒的整机有限元模型 | 第66-67页 |
| ·塔筒线弹性分析 | 第67-72页 |
| ·不同工况极端荷载线弹性分析 | 第67-69页 |
| ·不同加筋数目对塔筒抗侧能力的影响 | 第69-70页 |
| ·不同加筋尺寸对塔筒抗侧能力的影响 | 第70-71页 |
| ·不同塔筒厚度对其抗侧能力的影响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四章 塔筒非线性和屈曲稳定分析 | 第73-95页 |
| ·结构非线性分析理论概述 | 第73-75页 |
| ·Newton-Raphson(简称N-R法) | 第73-74页 |
| ·弧长法的原理 | 第74-75页 |
| ·塔筒非线性分析 | 第75-84页 |
| ·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 | 第75-78页 |
| ·考虑塔筒初始倾斜缺陷 | 第78-80页 |
| ·考虑塔筒法兰盘接触非线性 | 第80-84页 |
| ·内加筋塔筒轴压屈曲失稳 | 第84-94页 |
| ·轴压圆柱壳和加筋壳屈曲理论解 | 第84-88页 |
| ·加筋条数目对圆柱壳屈曲承载力的影响 | 第88-91页 |
| ·加筋条尺寸对圆柱壳屈曲承载力的影响 | 第91-92页 |
| ·塔筒厚度变化对圆柱壳屈曲承载力的影响 | 第92-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五章 内加筋塔筒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分析 | 第95-109页 |
| ·结构模态理论概述 | 第95-96页 |
| ·模态分析 | 第96-98页 |
| ·风力机整机模态分析 | 第96-98页 |
| ·动力响应分析 | 第98-108页 |
| ·动力响应分析参数设置 | 第98-99页 |
| ·不同风速下未加筋与加筋塔筒动力响应分析 | 第99-102页 |
| ·同一风速下加筋与未加筋动力响应比较 | 第102-104页 |
| ·不同风速下未加筋动力历程比较(Time表示载荷步) | 第104-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9-111页 |
|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7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