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主运化”理论核心术语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文献综述 "脾主运化、统血"理论现代研究概况 | 第15-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8页 |
前言 | 第28-32页 |
目的 | 第28页 |
课题来源 | 第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1 脾气 | 第32-42页 |
·概念 | 第32页 |
·近义词 | 第32-35页 |
·胃气 | 第32-34页 |
·中气 | 第34-35页 |
·词源 | 第35页 |
·相关哲学含义 | 第35-37页 |
·气 | 第35-36页 |
·脾 | 第36-37页 |
·脾气的概念源流 | 第37-39页 |
·先秦两汉时期—概念的形成 | 第37-38页 |
·隋唐时期—概念的发展 | 第38页 |
·金元时期—概念的丰富 | 第38-39页 |
·明清时期—概念的发扬 | 第39页 |
·脾气概念理论分析 | 第39-42页 |
·脾气的产生 | 第39页 |
·脾气的功能 | 第39-42页 |
2 脾精 | 第42-47页 |
·概念 | 第42页 |
·近义词 | 第42页 |
·词源 | 第42页 |
·精的哲学含义 | 第42-43页 |
·脾精的概念源流 | 第43-45页 |
·先秦两汉时期—脾精概念的形成 | 第43页 |
·隋唐时期—脾精概念的继承 | 第43-44页 |
·宋金元时期—脾精概念的补充 | 第44页 |
·明清时期—脾精概念的完善 | 第44-45页 |
·脾精的概念理论分析 | 第45-47页 |
·脾精为脾所藏之精 | 第45页 |
·脾精的来源 | 第45页 |
·脾精的功能 | 第45-47页 |
3 脾阳 | 第47-53页 |
·概念 | 第47-48页 |
·近义词 | 第48页 |
·词源 | 第48页 |
·相关哲学含义 | 第48-49页 |
·脾阳的概念源流 | 第49-52页 |
·先秦两汉时期—概念的萌芽 | 第49页 |
·隋唐时期—概念的形成 | 第49-50页 |
·宋金元时期—概念的继承 | 第50-51页 |
·明清时期—概念的发展 | 第51-52页 |
·脾阳概念理论分析 | 第52-53页 |
·脾阳的产生 | 第52页 |
·脾阳与脾阴、脾气概念之异同 | 第52页 |
·脾阳的功能 | 第52-53页 |
4 脾阴 | 第53-56页 |
·概念 | 第53页 |
·脾阴、脾精辨析 | 第53-54页 |
·词源 | 第54页 |
·脾阴的概念源流 | 第54-55页 |
·先秦两汉时期—概念的萌芽 | 第54页 |
·宋金元时期—概念的形成 | 第54-55页 |
·明清时期—概念的发展 | 第55页 |
·脾阴的概念理论分析 | 第55-56页 |
·脾阴产生 | 第55页 |
·脾阴功能 | 第55-56页 |
5 脾主运化 | 第56-63页 |
·概念 | 第56-57页 |
·脾主运化的词源 | 第57页 |
·运、化文字内涵 | 第57页 |
·脾主运化的概念源流 | 第57-63页 |
·先秦两汉时期—奠定脾主运化理论基础 | 第57-59页 |
·晋唐时期—理论初步形成期 | 第59页 |
·宋金元时期—“脾主运化”理论发展期 | 第59-62页 |
·明清时期—脾主运化理论的完善期 | 第62-63页 |
6 脾主升清 | 第63-68页 |
·概念 | 第63-64页 |
·词源 | 第64页 |
·哲学含义 | 第64页 |
·脾主升清概念源流 | 第64-67页 |
·先秦两汉时期—理论萌芽期 | 第64-65页 |
·隋唐时期—理论继承期 | 第65页 |
·宋金元时期—理论发展期 | 第65-66页 |
·明清时期—理论丰富期 | 第66-67页 |
·脾主升清的概念理论分析 | 第67-68页 |
·上输清阳之气,化生气血 | 第67页 |
·保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 第67-68页 |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 第68页 |
7 脾为后天之本 | 第68-75页 |
·概念 | 第68页 |
·同义词 | 第68-69页 |
·词源 | 第69页 |
·哲学含义 | 第69-70页 |
·后天 | 第69页 |
·脾为后天之本 | 第69-70页 |
·脾为后天之本概念源流 | 第70-73页 |
·先秦两汉时期 | 第70-71页 |
·金元时期 | 第71-72页 |
·明清时期 | 第72-73页 |
·脾为后天之本的概念理论分析 | 第73-75页 |
·脾主运化化生气血,滋养全身脏腑 | 第73-74页 |
·人赖后天水谷精微充养机体 | 第74-75页 |
8 脾藏意 | 第75-79页 |
·概念 | 第75页 |
·近义词 | 第75页 |
·词源 | 第75页 |
·哲学含义 | 第75-76页 |
·脾藏意概念源流 | 第76-78页 |
·先秦两汉时期—理论形成期 | 第76页 |
·晋唐时期—理论继承期 | 第76-77页 |
·宋金元时期—理论发展期 | 第77页 |
·明清时期—理论创新期 | 第77-78页 |
·脾藏意的概念理论分析 | 第78-79页 |
·脾藏营舍意 | 第78页 |
·脾藏意主思 | 第78-79页 |
讨论 | 第79-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本研究创新的自我评价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附录 科研成绩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个人简介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