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 (二)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 第13-14页 |
| (二)终身教育理念 | 第14-15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物理师范生信息素养指标体系确定 | 第19-26页 |
| 一、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 第19-20页 |
| (一)信息素养 | 第19页 |
| (二)教师信息素养 | 第19页 |
| (三)物理师范生信息素养 | 第19-20页 |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架构 | 第20-23页 |
| (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 | 第20-21页 |
| (二)评价指标体系项目设置 | 第21-22页 |
| (三)评价指标内容详细说明 | 第22-23页 |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法评判 | 第23-26页 |
| (一)专家评判问卷的设置 | 第23页 |
| (二)专家评判的结果分析 | 第23-24页 |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赋权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物理师范生信息素养指标实证检验 | 第26-32页 |
| 一、实证检验问卷预测的形成与发放 | 第26页 |
| (一)初测问卷的结构 | 第26页 |
| (二)初测问卷的形成与发放 | 第26页 |
| 二、实证检验问卷预测的项目分析 | 第26-28页 |
| (一)遗漏值及描述性检验 | 第27页 |
| (二)极端组比较 | 第27页 |
| (三)同质性检验 | 第27-28页 |
| (四)项目分析综合评判 | 第28页 |
| 三、测量问卷的最终形成 | 第28-32页 |
| (一)二次测量问卷的发放与项目分析 | 第28-29页 |
| (二)信度检验 | 第29-30页 |
| (三)效度检验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物理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 | 第32-55页 |
| 一、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2-33页 |
| (一)问卷调查的对象 | 第32页 |
|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2-33页 |
| 二、物理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33-49页 |
| (一)现状调查的整体分析 | 第33页 |
| (二)一级指标层次分析 | 第33-36页 |
| (三)二级指标层次分析 | 第36-49页 |
| 三、物理师范生现状调查比较分析 | 第49-55页 |
| (一)物理师范生性别差异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 (二)物理师范生对信息素养态度差异对比 | 第50-51页 |
| (三)物理师范生与硕士信息素养对比分析 | 第51-55页 |
| 第五章 物理师范生信息素养比较分析 | 第55-67页 |
|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差异比较 | 第55-61页 |
| (一)师范生不同专业差异比较 | 第55-59页 |
| (二)文科与理科专业差异比较 | 第59-61页 |
| 二、师范生与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差异比较 | 第61-67页 |
| (一)学历程度对信息素养水平的影响 | 第61-64页 |
| (二)学生态度对信息素养水平的影响 | 第64-67页 |
| 第六章 物理师范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67-71页 |
| 一、物理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 | 第67-70页 |
| (一)环境对物理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 第67-68页 |
| (二)个人非智力因素对物理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 第68-70页 |
| 二、研究的建议 | 第70-71页 |
| (一)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 | 第70页 |
| (二)发挥图书馆功能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 第70页 |
| (三)构建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第70页 |
| (四)创设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关注学生信息道德教育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附录一 物理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构建专家问卷 | 第75-79页 |
| 附录二 物理师范生信息素养指标体系 | 第79-81页 |
| 附录三 物理师范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 | 第81-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