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生态城市治理机制研究--以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为例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1-23页
   ·研究背景和目的第11-18页
     ·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第11-14页
     ·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第14-16页
     ·研究目的第16-18页
   ·研究意义与内容第18-19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9-20页
     ·研究方法第19-20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0页
   ·创新点第20-23页
第二章 生态城市实践回顾及理论文献综述第23-45页
   ·生态城市的文献综述与实践情况回顾第23-34页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综述第23-27页
     ·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实践情况第27-32页
     ·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情况总结第32-34页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34-45页
     ·生态城市的相关理论基础第34-38页
     ·系统论与自组织理论第38-42页
     ·城市治理理论第42-45页
第三章 生态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第45-71页
   ·生态城市的治理结构分析第45-53页
     ·生态城市主体构成及治理结构第45-48页
     ·生态城市治理主体利益需求和行为能力第48-50页
     ·生态城市治理主体行为关系分析第50-53页
   ·生态城市治理的内在动力分析第53-63页
     ·生态城市治理模式的特征第53-54页
     ·生态城市目标及主体利益一致性分析第54-56页
     ·生态城市主体利益的协同机制第56-63页
   ·生态城市治理的自组织过程分析第63-71页
     ·生态城市治理的自组织特征第63-65页
     ·生态城市治理的目标体系第65-68页
     ·生态城市治理的工具和机制第68-71页
第四章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第71-95页
   ·生态城市系统目标分析第71-76页
     ·生态城市系统的构成与目标第71-74页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74-75页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结构第75-76页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选取第76-87页
     ·城市社会子系统指标第76-81页
     ·城市经济子系统指标第81-83页
     ·城市环境子系统指标第83-85页
     ·城市资源子系统指标第85-87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生态城市评价第87-95页
     ·生态城市评价方法的选择第87-88页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取值与阀值界定第88-89页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计算第89-91页
     ·生态城市评价与城市发展阶段的分析第91-95页
第五章 以目标为导向的生态城市实施机制第95-122页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分解实施的目的和思路第96-102页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分解实施的原因第96-99页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分解实施思路与方法第99-102页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分解实施第102-112页
     ·各指标次级目标的制定第102-106页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分解实施的相关措施第106-112页
     ·生态城市治理机制的具体模式第112页
   ·以目标为导向的生态城实施模式第112-122页
     ·城市社会子系统指标的实施模式第112-115页
     ·城市经济子系统指标的实施模式第115-117页
     ·城市环境子系统指标的实施模式第117-119页
     ·城市资源子系统指标的实施模式第119-122页
第六章 实例研究: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与治理第122-149页
   ·天津生态城的建设背景和建设目标第122-132页
     ·天津生态城的建设背景第122-124页
     ·天津生态城的建设目标第124-128页
     ·天津生态城规划策略第128-132页
   ·天津生态城治理的机制建设第132-137页
     ·天津生态城多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第132页
     ·天津生态城的指标体系分解第132-134页
     ·天津生态城配套政策规定与技术规范建设第134-137页
   ·分析与建议第137-149页
     ·天津生态城指标的预测评价第137-141页
     ·指标体系的完善第141-143页
     ·治理工具的完善第143-146页
     ·治理机制的完善第146-149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149-154页
   ·结论第149-150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49页
     ·本文的主要观点第149-150页
   ·展望第150-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0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60-161页
致谢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一篇:基于水信息技术的渤海湾水生态环境特性及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