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5页 |
| ·传粉生物学的研究简史和研究进展 | 第9页 |
| ·传粉系统 | 第9-10页 |
| ·繁育系统 | 第10-11页 |
| ·花蜜 | 第11-12页 |
| ·胡颓子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药理研究 | 第12-13页 |
| ·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研究 | 第13页 |
| ·园艺价值研究 | 第13-14页 |
| ·环保或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价值研究 | 第14页 |
| ·研究目的与展望 | 第14-15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 ·样地生境概况 | 第15-16页 |
| ·研究材料 | 第16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16-17页 |
| ·试验方法 | 第17-19页 |
| ·不同海拔开花物候与花部特征的观测 | 第17页 |
| ·不同海拔花部形态结构 | 第17页 |
| ·不同海拔访花者访花过程及访花频率观察 | 第17页 |
| ·不同海拔花粉的落置与传粉效率 | 第17页 |
| ·不同海拔繁育系统检测 | 第17-18页 |
| ·不同海拔柱头可授期检测 | 第17-18页 |
| ·不同授粉处理 | 第18页 |
| ·不同海拔花蜜分泌节律检测 | 第18页 |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9-29页 |
| ·开花物候 | 第19页 |
| ·不同海拔种群植株、花及果实的形态测定及差异分析 | 第19-21页 |
| ·花部形态描述 | 第19-20页 |
| ·不同海拔种群植株、花形态等比较 | 第20-21页 |
| ·不同海拔种群主要访花者种类、主要传粉者形态及其访花行为 | 第21-23页 |
| ·不同海拔种群主要访花者种类 | 第21页 |
| ·主要传粉者形态参数测定 | 第21-22页 |
| ·主要传粉者的访花行为观察 | 第22-23页 |
| ·不同海拔种群的访花频率 | 第23-25页 |
| ·不同海拔种群不同花期的访花频率 | 第23页 |
| ·不同海拔种群不同时间段的访花频率 | 第23-24页 |
| ·不同海拔种群不同传粉者的平均访花频率 | 第24页 |
| ·不同海拔种群整个花期的平均访花频率 | 第24-25页 |
| ·不同海拔种群传粉者的花粉落置数和传粉效率 | 第25-26页 |
| ·不同海拔种群传粉者的花粉落置数 | 第25-26页 |
| ·不同海拔种群传粉者的传粉效率 | 第26页 |
| ·不同海拔种群繁育系统的检测 | 第26-27页 |
| ·不同海拔种群柱头可授性检测 | 第26页 |
| ·不同海拔种群不同授粉处理的座果率 | 第26-27页 |
| ·不同海拔种群花蜜分泌节律检测 | 第27-29页 |
| ·不同海拔种群花蜜分泌随单花花期变化 | 第27页 |
| ·不同海拔种群花蜜分泌日变化 | 第27-29页 |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第29-38页 |
| ·不同海拔种群的开花物候 | 第29页 |
| ·不同海拔种群花部形态结构参数的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 ·花部形态结构与传粉者的关联 | 第30-32页 |
| ·不同海拔种群传粉者种类、数量及其传粉地位的变化与传粉效率 | 第32-34页 |
| ·不同海拔种群的繁育系统 | 第34-35页 |
| ·不同海拔种群的花蜜分泌 | 第35-36页 |
| ·关于蓝喉太阳鸟选择星毛羊奶子,特别是高海拔种群的动机分析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6页 |
| 致谢 | 第46-48页 |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