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3页 |
| 1 绪论 | 第13-18页 |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 ·折入边装置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 ·机构精确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2 折入边装置概述 | 第18-23页 |
| ·折入边装置简介 | 第18-19页 |
| ·钩针驱动机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 ·机构参数 | 第20-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3 机构 I 的运动规律分析 | 第23-33页 |
| ·理论计算求解机构 I 运动规律 | 第23-29页 |
| ·初始位置的确定 | 第23-24页 |
| ·凸轮理论廓线的计算 | 第24-25页 |
| ·摆臂运动规律分析 | 第25-27页 |
| ·钩针转动规律分析 | 第27-28页 |
| ·钩针移动规律分析 | 第28-29页 |
| ·基于 Pro/E 求解机构 I 运动规律 | 第29-31页 |
| ·Pro/E 软件简介 | 第29-30页 |
| ·建模与仿真分析 | 第30-31页 |
| ·运动规律对比与验证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4 折入边装置机构构型优化 | 第33-50页 |
| ·装置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页 |
| ·机构构型优化方案 | 第33-35页 |
| ·机构自由度对比 | 第35页 |
| ·机构 II 钩针转动共轭凸轮的廓线设计 | 第35-42页 |
| ·摆臂运动规律的计算 | 第36-37页 |
| ·主凸轮理论廓线的计算 | 第37-38页 |
| ·主凸轮实际廓线的计算 | 第38-39页 |
| ·副凸轮理论廓线的计算 | 第39-41页 |
| ·副凸轮实际廓线的计算 | 第41-42页 |
| ·基于 Pro/E 获取凸轮廓线 | 第42-44页 |
| ·伺服电机的设置 | 第42-43页 |
| ·凸轮理论廓线的获取 | 第43页 |
| ·凸轮实际廓线的计算 | 第43-44页 |
| ·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的对比 | 第44页 |
| ·机构 II 零件的设计 | 第44-49页 |
| ·钩针转动共轭凸轮的设计与对比 | 第44-45页 |
| ·钩针杆的设计与对比 | 第45-46页 |
| ·转套的设计与对比 | 第46-47页 |
| ·衬套的设计与对比 | 第47-48页 |
| ·转套-钩针杆-箱体配合装配图对比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5 考虑构件基本尺寸误差的机构精确度分析 | 第50-59页 |
| ·机构精确度概述 | 第50-51页 |
| ·机构准确度 | 第50页 |
| ·机构精密度 | 第50-51页 |
| ·机构精确度 | 第51页 |
| ·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 ·机构 I 与机构 II 的精确度分析 | 第52-58页 |
| ·机构 I 的精确度分析 | 第52-54页 |
| ·机构 I 的误差计算 | 第54-55页 |
| ·机构 II 的精确度分析 | 第55-57页 |
| ·机构 II 的误差计算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6 考虑运动副间隙的机构精确度分析 | 第59-85页 |
| ·建立假设 | 第59页 |
| ·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 ·机构 I 的精确度分析 | 第60-74页 |
| ·基于 Adams 的各运动副受力分析 | 第61-64页 |
| ·铰链 A 运动副间隙对机构 I 钩针转动规律的影响 | 第64-66页 |
| ·球面副 D 运动副间隙对机构 I 钩针转动规律的影响 | 第66-68页 |
| ·球面副 E 运动副间隙对机构 I 钩针转动规律的影响 | 第68-70页 |
| ·铰链 F 运动副间隙对机构 I 钩针转动规律的影响 | 第70-71页 |
| ·滑杆副运动副间隙对机构 I 钩针转动规律的影响 | 第71-74页 |
| ·机构 II 的精确度分析 | 第74-84页 |
| ·基于 Adams 的各运动副受力分析 | 第74-77页 |
| ·铰链 A 运动副间隙对机构 II 钩针转动规律的影响 | 第77-79页 |
| ·球面副 D 运动副间隙对机构 II 钩针转动规律的影响 | 第79-80页 |
| ·球面副 E 运动副间隙对机构 II 钩针转动规律的影响 | 第80-82页 |
| ·圆柱副 F 运动副间隙对机构 II 钩针转动规律的影响 | 第82-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7 机构精确度对比 | 第85-87页 |
| ·机构 I 的总精度分析 | 第85-86页 |
| ·机构 II 的总精度分析 | 第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8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 ·全文总结 | 第87页 |
| ·工作展望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附录 | 第92-127页 |
| 附录 1 钩针转动共轭凸轮廓线坐标(mm, rad) | 第92-101页 |
| 附录 2 钩针移动共轭凸轮廓线坐标(mm, rad) | 第101-110页 |
| 附录 3 新钩针转动共轭凸轮廓线坐标(mm, rad) | 第110-119页 |
| 附录 4 机构 II 零件设计图 | 第119-123页 |
| 附录 5 Matlab 编程 | 第123-12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7-128页 |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