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虚大师的理性佛教思想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太虚理性佛教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18-28页 |
第一节 西学东渐的影响 | 第18-21页 |
第二节 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 | 第21-28页 |
第三章 法性即理性——理性佛教的本体论思想 | 第28-37页 |
第一节 太虚理性概念的渊源 | 第28-34页 |
一、太虚理性概念的西学内涵 | 第28-31页 |
二、太虚理性概念的传统影响 | 第31-34页 |
第二节“理性”与“法性” | 第34-35页 |
第三节“理性”与“空性”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佛学即慧学—— 理性佛教的认识论思想 | 第37-46页 |
第一节 佛学与真理 | 第37-42页 |
一、量与非量 | 第37-39页 |
二、知识与智慧 | 第39-42页 |
第二节 智慧的进阶 | 第42-46页 |
一、闻所成慧 | 第43-44页 |
二、思所成慧 | 第44页 |
三、修所成慧 | 第44-46页 |
第五章 人间佛教——理性佛学的实践论思想 | 第46-54页 |
第一节 人间佛教的提出 | 第46-48页 |
第二节 人间佛教的理性之维 | 第48-51页 |
第三节 人间佛教的影响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