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9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一) 美国在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 第11页 |
(二) 空间生物医学是我国的发展重点与难点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六、 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第18页 |
七、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一部分 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基本问题 | 第19-27页 |
一、 空间生物医学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二、 空间生物医学与基础生物医学的关系 | 第20-21页 |
(一) 区别 | 第20页 |
(二) 联系 | 第20-21页 |
三、 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内涵与外延 | 第21-24页 |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21-22页 |
(二) 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三) 研究特点 | 第23-24页 |
四、 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历程与计划 | 第24-27页 |
(一) 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二) 美国主要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飞行计划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组织管理体系 | 第27-43页 |
一、 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管理体系现状与特点 | 第27-30页 |
(一) 在联邦政府设立空间生物医学的最高领导机构 | 第27-28页 |
(二) 建立不同层次的职能管理机构 | 第28-29页 |
(三) 实行多样化的管理模式 | 第29-30页 |
(四) 制定基本的指导策略 | 第30页 |
二、 科研机构和组织及其目标任务 | 第30-35页 |
(一) 人体研究机构 | 第30-32页 |
(二) 空间基础生物研究机构 | 第32-33页 |
(三) 非政府实体机构 | 第33-35页 |
(五) 国际空间站 | 第35页 |
三、 实验研究运行模式与管理 | 第35-39页 |
(一) 研究内容选择注重科学性 | 第35-36页 |
(二) 成立专门机构保护受试对象的权利 | 第36页 |
(三) 整合实验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 第36-37页 |
(四) 对整个实验流程定期评估 | 第37-38页 |
(五) 制定政策规范实验数据收集与出版 | 第38-39页 |
四、 保障措施 | 第39-41页 |
(一) 制度保障 | 第39页 |
(二) 经费保障 | 第39-40页 |
(三) 人才保障 | 第40-41页 |
五、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部分 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领域与方向分析 | 第43-67页 |
一、 空间生物医学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 第43-48页 |
(一) 数据与方法 | 第43页 |
(二)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二、 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特点分析 | 第48-50页 |
(一) 研究重点随优先发展计划变化 | 第48-49页 |
(二) 在系统评估基础上确定战略目标 | 第49页 |
(三) 通过空间生物医学路线图规划优先研究顺序 | 第49-50页 |
三、 开展人体和空间基础生物研究计划 | 第50-53页 |
(一) 人体研究计划 | 第50-53页 |
(二) 空间基础生物学研究计划 | 第53页 |
四、 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方向与重点 | 第53-54页 |
五、 空间生物医学研究所研究方向 | 第54-58页 |
六、 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领域分析 | 第58-61页 |
(一) 失重生理效应机理与对抗防护方法研究 | 第58-59页 |
(二) 空间辐射生物学效应与对抗防护措施研究 | 第59-60页 |
(三) 航天员健康维护技术及在轨作业能力研究 | 第60-61页 |
(四) 先进的在轨生物医学技术实验研究 | 第61页 |
七、 空间探索任务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风险 | 第61-63页 |
(一) 空间探索医学因素风险 | 第62-63页 |
(二) 空间探索医学因素知识差距 | 第63页 |
八、 成果推广与应用 | 第63-66页 |
(一) 提高医疗保健能力 | 第63-64页 |
(二) 生物遥测技术的应用与医学监护 | 第64-65页 |
(三) 促进医用诊断仪和治疗仪的发展 | 第65页 |
(四) 推动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发展 | 第65-66页 |
九、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部分 提升我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能力的启示 | 第67-82页 |
一、 我国空间生物医学的起步与历程 | 第67-71页 |
(一) 成立宇宙生物学研究室 | 第67-68页 |
(二) 组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 第68-71页 |
二、 我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特点 | 第71-76页 |
(一) 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 第71-73页 |
(二) 文件纲领促进发展 | 第73-74页 |
(三) 纲要确立重点研究方向 | 第74页 |
(四) 利用实验平台开展研究 | 第74-75页 |
(五) “航天育种”技术世界领先 | 第75-76页 |
(六) 建立我国特色的医学防护措施 | 第76页 |
三、 我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76-77页 |
(一) 研究技术缺乏创新 | 第77页 |
(二)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 第77页 |
(三) 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 第77页 |
(四) 缺乏人才培养机制 | 第77页 |
四、 启示与建议 | 第77-82页 |
(一) 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运行效率 | 第78-79页 |
(二) 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平衡发展 | 第79页 |
(三) 加强合作交流,提高研究水平 | 第79-80页 |
(四) 强调队伍建设、积累能力经验 | 第80-81页 |
(五) 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保障能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缩略词表 | 第89-90页 |
综述 | 第90-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发表文献 | 第98-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个人简历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