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跨隧道对既有隧道的变形影响及控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工程概况 | 第11-17页 |
·渝中连接隧道与既有隧道的位置关系 | 第12-14页 |
·轨道六号线隧道的结构形式及设计支护参数 | 第14页 |
·两江桥隧道的结构形式及设计支护参数 | 第14-15页 |
·两江桥隧道的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近接隧道建设现状 | 第17-21页 |
·国内外隧道近接施工分类与分区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国内隧道近接施工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隧道近接施工的基本理论 | 第26-36页 |
·围岩压力的确定 | 第26-32页 |
·工程类比法(经验法) | 第26页 |
·理论估算法 | 第26-31页 |
·现场测量法 | 第31-32页 |
·既有隧道的变形机理 | 第32-33页 |
·夹层土体的作用机理 | 第33-36页 |
·夹层土体的定义和作用 | 第33-34页 |
·近接施工中夹层土体的影响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对依托工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与监控量测 | 第36-88页 |
·数值模拟原理简介 | 第36-39页 |
·模拟方法 | 第36页 |
·岩体力学模型 | 第36-39页 |
·暗挖段施工数值模拟 | 第39-68页 |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选择 | 第39-41页 |
·两江桥隧道与轨道六号线暗挖交叠段的施工顺序 | 第41页 |
·第一种开挖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1-56页 |
·第二种开挖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6-67页 |
·暗挖段小结 | 第67-68页 |
·明挖段数值模拟分析 | 第68-80页 |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选择 | 第68-69页 |
·施工顺序简介 | 第69-70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0-79页 |
·明挖段小结 | 第79-80页 |
·施工现场的监测与分析 | 第80-88页 |
·监控量测的必要性 | 第80-81页 |
·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 第81-84页 |
·量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第84页 |
·监控数据的分析 | 第84-88页 |
第四章 上跨隧道对既有隧道影响关键参数的研究 | 第88-104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89-91页 |
·模型的单元选择与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89页 |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89-90页 |
·模型的简化处理 | 第90页 |
·数值模拟工法组合 | 第90-91页 |
·偏移距离 L 的影响 | 第91-97页 |
·偏移距离对位移的影响 | 第91-95页 |
·结构内力的影响 | 第95-97页 |
·夹层土体偏移距离 L 对既有隧道影响程度总结 | 第97页 |
·夹层土体厚度 H 的影响 | 第97-102页 |
·夹层土体厚度 H 对位移的影响 | 第97-99页 |
·夹层土体厚度 H 对结构应力的影响 | 第99-102页 |
·夹层土体厚度 H 对既有隧道影响程度总结 | 第102页 |
·围岩级别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既有隧道结构变形控制 | 第104-113页 |
·控制指标与标准 | 第104-105页 |
·控制标准与指标的概念 | 第104页 |
·国内外近接工程的结构控制技术指标 | 第104-105页 |
·控制标准的制定原则 | 第105-106页 |
·隧道衬砌变形极限状态要求 | 第106-107页 |
·既有隧道的变形控制措施 | 第107-113页 |
·地层预加固措施 | 第107-108页 |
·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 第108-109页 |
·变形超标处理措施 | 第109-111页 |
·其它几种近接方式的施工典型对策 | 第111-11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13页 |
·展望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