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加铺微粘结级配碎石力学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8页 |
·隔裂夹层防反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 第9-11页 |
·级配碎石级配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水泥稳定碎石收缩特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乳化沥青水泥稳定碎石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低剂量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力学特性研究 | 第20-48页 |
·低剂量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 | 第20-28页 |
·配合比设计要求 | 第20页 |
·基于填充嵌挤的级配设计方法 | 第20-21页 |
·粗集料级配设计 | 第21-25页 |
·细集料级配设计 | 第25-26页 |
·粗细集料配比确定 | 第26-27页 |
·研究方案确定 | 第27-28页 |
·低剂量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本力学性能 | 第28-41页 |
·成型方式 | 第28-29页 |
·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确定 | 第29-31页 |
·无侧限抗压强度 | 第31-33页 |
·劈裂强度 | 第33-36页 |
·抗压回弹模量 | 第36-39页 |
·各力学指标相关关系 | 第39-41页 |
·同类隔裂材料力学性能对比 | 第41-46页 |
·与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对比 | 第41-45页 |
·与级配碎石力学性能对比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低剂量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收缩特性研究 | 第48-70页 |
·干缩特性 | 第48-57页 |
·干燥收缩测试方法 | 第48-50页 |
·本文采用的干燥收缩测试方法 | 第50-51页 |
·低剂量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干缩特性及其评价 | 第51-57页 |
·温缩特性 | 第57-64页 |
·温度收缩测试方法 | 第57-58页 |
·本文采用的温度收缩测试方法 | 第58-60页 |
·低剂量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温缩特性及其评价 | 第60-64页 |
·对比讨论 | 第64-68页 |
·与水泥稳定碎石收缩性能对比 | 第64-67页 |
·技术建议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乳化沥青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力学特性研究 | 第70-82页 |
·乳化沥青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 | 第70-71页 |
·配合比设计要求 | 第70页 |
·粗细集料级配设计 | 第70-71页 |
·水泥用量 | 第71页 |
·乳化沥青用量 | 第71页 |
·乳化沥青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本力学性能 | 第71-79页 |
·最佳外加水量与最大干密度确定 | 第71-73页 |
·无侧限抗压强度 | 第73-74页 |
·劈裂强度 | 第74-76页 |
·抗压回弹模量 | 第76-77页 |
·各力学指标相关关系 | 第77-79页 |
·同类隔裂材料力学性能对比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乳化沥青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路用性能研究 | 第82-96页 |
·收缩特性 | 第82-88页 |
·干缩特性 | 第82-86页 |
·温缩特性 | 第86-88页 |
·高温稳定性 | 第88-90页 |
·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88-89页 |
·车辙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9-90页 |
·水稳定性 | 第90-92页 |
·水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90-91页 |
·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91-92页 |
·对比与讨论 | 第92-95页 |
·同类隔裂材料路用性能对比 | 第92-94页 |
·技术建议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微粘结级配碎石的加铺改建路面试验路 | 第96-121页 |
·低剂量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试验路 | 第96-111页 |
·试验路概况 | 第96页 |
·试验路施工工艺 | 第96-102页 |
·压实度检测 | 第102页 |
·弯沉检测 | 第102-105页 |
·顶面回弹模量测试 | 第105-107页 |
·基层应力水平动态检测 | 第107-110页 |
·对比讨论 | 第110-111页 |
·乳化沥青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试验路 | 第111-116页 |
·试验路概况 | 第111页 |
·试验路施工工艺 | 第111-116页 |
·基层性能检测 | 第116页 |
·微粘结级配碎石加铺沥青路面动力检测评价 | 第116-118页 |
·微粘结级配碎石功能夹层研究总结 | 第118-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21-123页 |
研究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个人简介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