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 第11-1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步骤 | 第12页 |
三、文献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第一章 “越轨行为”以及“网络越轨行为”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一、“越轨行为”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网络越轨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 第19-20页 |
三、“网络越轨行为”的划分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典型网络越轨行为分析 | 第22-39页 |
一、网络谣言 | 第22-27页 |
(一) 网络谣言的概念及类型 | 第22-25页 |
(二) 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及特点——以“抢盐风波”事件为例 | 第25-26页 |
(三) 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 | 第26-27页 |
二、网络诽谤 | 第27-32页 |
(一) 网络诽谤的概念 | 第27-28页 |
(二) 网络诽谤的传播方式及特点——以“韩寒代笔门”事件为例 | 第28-31页 |
(三) 网络诽谤的评判标准 | 第31-32页 |
三、人肉搜索 | 第32-39页 |
(一) 人肉搜索的概念与类型 | 第32-34页 |
(二) “人肉搜索”到“网络暴力” | 第34-36页 |
(三) 失范人肉搜索的社会危害——以“少女投河”事件为例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网络越轨行为”形成的原因 | 第39-52页 |
一、我国政府相关行为规范管理缺位、监管不力 | 第41-44页 |
(一) 法律法规方面 | 第42-43页 |
(二) 行政方面 | 第43-44页 |
二、网民的价值观、权利诉求、心理健康、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 第44-49页 |
(一) 传统价值观被多元价值观取代 | 第45-46页 |
(二) 过度的公民权利诉求 | 第46-47页 |
(三) 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不当的情绪宣泄 | 第47-48页 |
(四) 媒介素养缺失 | 第48-49页 |
三、网络媒体行业存在的问题 | 第49-52页 |
(一) 媒体的自我准则失范 | 第50页 |
(二) 行业生存目的与手段的失衡 | 第50-51页 |
(三) 亚文化的社会支持引发媒体越轨常态化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网络越轨行为”的对策建议 | 第52-64页 |
一、政府方面 | 第52-58页 |
(一) 实行人才培养战略,提高监管人员技术能力 | 第52-53页 |
(二) 建立政府言论网络发布平台,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化 | 第53页 |
(三) 完善现有互联网治理条例,规范网络言论传播内容 | 第53-54页 |
(四) 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政府应对能力 | 第54-56页 |
(五) 积极推广网络道德规范 | 第56-58页 |
二、网民方面 | 第58-62页 |
(一) 自觉提升媒体素养 | 第58-59页 |
(二)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59-60页 |
(三) 遵守网络行为原则 | 第60-61页 |
(四) 提高法律意识 | 第61-62页 |
三、网络媒体行业方面 | 第62-64页 |
(一) 实现规范的内化 | 第62页 |
(二) 加强网络媒体行业自律 | 第62-63页 |
(三) 提升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