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至民国时期江西族产及其管理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导论 | 第12-23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和评述 | 第13-18页 |
| ·研究内容和框架、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创新和存在的不足 | 第21-23页 |
| 2 清代至民国时期江西族产的概述 | 第23-71页 |
| ·族产的种类 | 第24-42页 |
| ·族田 | 第24-33页 |
| ·祠堂、房产 | 第33-35页 |
| ·山林和坟山 | 第35-36页 |
| ·现金 | 第36-37页 |
| ·各种类型的会产 | 第37-40页 |
| ·其他 | 第40-42页 |
| ·族产的数量 | 第42-61页 |
| ·不同时期族产的数量的变化趋势 | 第42-54页 |
| ·清代以来江西族产的分布及特点 | 第54-61页 |
| ·清代至民国时期江西族产的特征 | 第61-69页 |
| ·宗族族产起点低发展快 | 第61-63页 |
| ·宗族内部族会经济兴盛 | 第63-68页 |
| ·各房族产及部分会产具有强烈排他性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3 族产的来源 | 第71-86页 |
| ·祖先遗产 | 第71-74页 |
| ·族产自身增殖 | 第74-75页 |
| ·族人捐献 | 第75-78页 |
| ·各种会产转化为族产 | 第78-79页 |
| ·强制摊派 | 第79-80页 |
| ·规例增加 | 第80-85页 |
| ·丁钱和祠仪钱 | 第81-82页 |
| ·罚款 | 第82-84页 |
| ·进享钱 | 第84页 |
| ·户绝财产充公 | 第8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4 族产的经营管理方式 | 第86-121页 |
| ·族产的管理人员 | 第86-102页 |
| ·管理人员及其权力 | 第86-93页 |
| ·管理人员的产生方式和构成 | 第93-99页 |
| ·管理人员的任职年限 | 第99-100页 |
| ·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 | 第100-102页 |
| ·各类族产的经营与管理 | 第102-120页 |
| ·族田和田租管理方式 | 第102-111页 |
| ·不同类型祠堂的管理方式 | 第111-116页 |
| ·现金的管理方式 | 第116-118页 |
| ·山林的管理方式 | 第118-1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 5 族产收益的使用 | 第121-134页 |
| ·祭祀 | 第121-122页 |
| ·建祠修谱 | 第122-123页 |
| ·支持教育事业 | 第123-126页 |
| ·兴办公益事业 | 第126-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 6 族产管理的缺陷与族产纠纷 | 第134-151页 |
| ·族产管理的缺陷 | 第134-140页 |
| ·山林资源开发不足 | 第134-135页 |
| ·监管措施不力 | 第135-138页 |
| ·管理制度过于简单 | 第138-140页 |
| ·清代以来江西的族产纠纷 | 第140-149页 |
| ·江西的山林纠纷 | 第140-147页 |
| ·族产侵占纠纷 | 第147-149页 |
| ·族产管理权纠纷 | 第1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 结语 | 第151-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4-169页 |
| 后记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