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两大舆论场的生态治理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Summary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学术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论著方面的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论文方面的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研究难点 | 第17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2. 社会转型期两大舆论场的生态治理学理概述 | 第19-28页 |
·社会转型期的概念与特征 | 第19-21页 |
·社会转型期的概念 | 第19-20页 |
·现阶段社会转型期的特征 | 第20-21页 |
·两大舆论场的概念与传播特点 | 第21-23页 |
·舆论与舆论场 | 第21-22页 |
·两大舆论场的界定 | 第22页 |
·两大舆论场的传播特点 | 第22-23页 |
·两大舆论场的学理基础 | 第23-28页 |
·媒介生态理论 | 第23-24页 |
·把关人 | 第24-25页 |
·反沉默螺旋 | 第25-26页 |
·议程设置 | 第26-27页 |
·场论 | 第27-28页 |
3. 两大舆论场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分析 | 第28-32页 |
·两大舆论场的形成机制 | 第28-29页 |
·舆论场的产生 | 第28页 |
·舆论场的生存生态环境 | 第28-29页 |
·社会转型期两大舆论场的影响力分析 | 第29-32页 |
·对社会的影响 | 第29页 |
·对技术的影响 | 第29-30页 |
·对政府的影响 | 第30页 |
·对文化的影响 | 第30-32页 |
4. 社会转型期两大舆论场的生态问题分析 | 第32-46页 |
·社会转型期两大舆论场生态个案分析 | 第32-39页 |
·北京老外撞人事件的反转 | 第32-36页 |
·湖北省政府奖励李娜80万惹争议 | 第36-39页 |
·社会转型期两大舆论场的生态问题 | 第39-46页 |
·官方舆论场量小势弱,政府公信力流失 | 第40-42页 |
·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把关能力减弱 | 第42-44页 |
·民众舆论非理性化,媒介素养亟待加强 | 第44-45页 |
·舆论格局失衡,两大舆论场地位不均 | 第45-46页 |
5. 社会转型期两大舆论场的生态治理对策 | 第46-70页 |
·增强政府公信力,舆论引导能力的提高是首要 | 第46-55页 |
·政府在舆论场中的地位变化 | 第46-47页 |
·政府舆论引导方式的创新及效果 | 第47-50页 |
·突发事件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 第50-52页 |
·政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 | 第52-55页 |
·强化把关能力,媒体传播路径的创新是关键 | 第55-63页 |
·创新传统媒体,引导网络舆论 | 第56-57页 |
·官方新闻网站的重点建设 | 第57-61页 |
·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对接互补 | 第61-63页 |
·整合有效资源,民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基础 | 第63-69页 |
·媒介素养的教育培养 | 第63-67页 |
·政府营造和谐的传媒生态环境 | 第67-69页 |
·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 第69页 |
·重构再造,共同建设两大舆论场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