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图目录 | 第12-13页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研究问题 | 第14-17页 |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4-1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20-22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论文结构 | 第21-22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2-24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22-23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23-24页 |
2 巴塞尔协议Ⅲ及其新措施 | 第24-39页 |
·巴塞尔协议Ⅲ的历史渊源 | 第24-28页 |
·巴塞尔协议 | 第24-25页 |
·巴塞尔协议Ⅱ | 第25-28页 |
·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 | 第28-35页 |
·巴塞尔协议Ⅲ的定量测算 | 第35-39页 |
3 巴塞尔协议Ⅲ在各国的实践 | 第39-59页 |
·部分国家(地区)巴塞尔协议Ⅲ实施方案比较 | 第39-44页 |
·美国 | 第39-40页 |
·欧洲国家 | 第40-42页 |
·亚洲国家 | 第42-44页 |
·巴塞尔协议Ⅲ实施进展评议 | 第44-48页 |
·评估框架和方法 | 第44页 |
·评议的结果 | 第44-48页 |
·巴塞尔协议Ⅲ在中国的实践 | 第48-59页 |
·资本监管制度的建立 | 第48页 |
·资本监管制度的发展 | 第48-51页 |
·资本监管制度的完善 | 第51-56页 |
·银行监管工具组合箱 | 第56-59页 |
4 宏观审慎监管及其实践 | 第59-90页 |
·宏观审慎监管的关键要素 | 第59-60页 |
·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 | 第60-62页 |
·宏观审慎监管的治理机制 | 第62-63页 |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 第63-72页 |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定义和范围 | 第64-65页 |
·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和名单 | 第65-67页 |
·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政策框架 | 第67-70页 |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政策框架 | 第70-72页 |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比较分析 | 第72-84页 |
·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 | 第73-76页 |
·英国监管改革进展 | 第76-80页 |
·欧盟监管新架构 | 第80-84页 |
·国内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 | 第84-90页 |
·银行业审慎监管制度的建设 | 第85-87页 |
·监管协调机制的完善 | 第87-88页 |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 | 第88-90页 |
5 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逆周期资本缓冲 | 第90-101页 |
·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 | 第90-91页 |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91页 |
·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测算 | 第91-99页 |
·逆周期资本与系统性风险 | 第99-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6 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 第101-112页 |
·存款准备金率与宏观审慎政策 | 第101-102页 |
·模型设定与数据 | 第102-104页 |
·实证分析 | 第104-11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20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2-116页 |
·政策展望 | 第116-120页 |
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后记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