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普遍出现空间失控现象 | 第10页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社会体制转型 | 第10-11页 |
·新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适性,对我国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概念限定 | 第13-16页 |
·空间 | 第13-14页 |
·空间生产 | 第14-15页 |
·资本 | 第15-16页 |
·阶层 | 第16页 |
·制度 | 第16页 |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及篇章结构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33页 |
·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第20-22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9页 |
·空间生产 | 第22-24页 |
·空间生产动力研究 | 第24-29页 |
·国内空间生产相关研究综述 | 第29-33页 |
·对空间生产的系统介绍 | 第29-30页 |
·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发祥巷的空间生产过程 | 第33-49页 |
·济南市棚户区改造概况 | 第33页 |
·发祥巷的区位分析 | 第33-36页 |
·交通条件 | 第34-35页 |
·居住模式 | 第35页 |
·历史文化资源 | 第35-36页 |
·发祥巷物质空间生产 | 第36-48页 |
·开发流程 | 第36-39页 |
·物质空间变化 | 第39-41页 |
·功能重置 | 第41-47页 |
·发祥巷空间的产品供给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发祥巷的社会空间生产 | 第49-61页 |
·阶层分析 | 第49-56页 |
·居民构成特征 | 第51-54页 |
·居民收入水平差异 | 第54-55页 |
·居民文化水平差异 | 第55-56页 |
·流动性特征 | 第56-58页 |
·水平流动 | 第56-57页 |
·垂直流动 | 第57-58页 |
·社会交往与社会隔离 | 第58-59页 |
·维权斗争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发祥巷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 | 第61-69页 |
·行为主体 | 第61-62页 |
·资本 | 第62-63页 |
·资本对空间的作用 | 第62页 |
·资本的直接作用 | 第62-63页 |
·资本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 第63页 |
·阶层斗争 | 第63-64页 |
·阶层分化是空间生产的结果 | 第63-64页 |
·维权斗争是居民推进空间优化的途径 | 第64页 |
·制度机制 | 第64-67页 |
·宏观制度背景 | 第64-66页 |
·微观制度背景 | 第66-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后记 | 第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