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多金属钨氧酸盐的合成与结构化学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前言第9-26页
   ·多金属氧酸盐的概述第9-10页
   ·多金属钨氧酸盐的研究进展第10-18页
     ·经典的多金属钨氧酸盐第10-11页
     ·缺位的多金属钨氧酸盐第11-12页
     ·以三缺位Keggin结构为构筑单元的夹心型多金属钨氧酸盐第12-14页
     ·新型的多金属钨氧酸盐第14-16页
     ·高核的钨氧簇阴离子的研究第16-18页
   ·多金属钨氧酸盐的扩展结构第18-22页
   ·多金属钨氧酸盐的应用第22-23页
   ·合成和表征方法第23-25页
     ·合成方法第23-24页
       ·水热法第23页
       ·水溶液法第23-24页
     ·表征方法第24-25页
       ·电子光谱第24页
       ·红外光谱第24页
       ·其他表征方法第24-25页
   ·选题目的和依据第25-26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6-36页
   ·主要仪器和药品第26-27页
   ·多酸合成方法第27-29页
   ·合成小结第29页
   ·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第29-34页
     ·X-射线单品衍射数据的收集第29-30页
     ·X-射线单品衍射数据解析第30-34页
   ·实验表征第34-36页
     ·红外光谱(FT-IR)和二维红外相关光谱(2D-FTIR)第34页
     ·紫外-可见固体漫反射光谱(UV-DRS)第34页
     ·热重分析(TGA)第34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34页
     ·光电子能谱(XPS)第34页
     ·变温磁化率第34-36页
第三章 晶体结构的描述和讨论第36-59页
   ·具有Keggin结构阴离子簇单元的晶体结构第36-42页
     ·[Co(phen)_3]_3[CoW_(12)O_(40)]·9H2_O 1的晶体结构第36-38页
     ·[Fe(phen)_3]_2[FeW_(12)O_(40)]·H_30-H_2O_2的晶体结构第38-39页
     ·[Cu(en)_2(H_2O)]_(2n){[Cu(en)_2]_2(SiSbW_(11)O_(39))}_(2n)·7nH_2O_3的晶体结构第39-42页
   ·基于Keggin型三缺位多金属钨氧酸盐的品体结构第42-54页
     ·{[Na(H_2O)_3]_8H_2[Sb_2Mn_2W_(20)O_(70)(H_2O)_6]}_n 4的晶体结构第42-45页
     ·{[Na(H_2O)_2]H_8[KNa_2(H_2O)_6][Cu(H_2O)]_(SbW_9O_(33))_2}_n·4nH_2O-第45-47页
     ·{Na_(10)(H_2O)_(34)H_2[Cd_4(H_2O)_2(SiW_9O_(34))_2]}_n·8nH_2O_6的晶体结构第47-50页
     ·[Cu(phen)(H_2O)_3]{[Cu_2(phen)_2(H_2O)_2]_2[SbW_(18)O_(60)]}·2H_2O7的晶体结构第50-52页
     ·[N(CH_3)_4]_3[N(CH_3)_3]_2H_6[SbW_(18)O_(60)]8的晶体结构第52-54页
   ·含Anderson型的多金属钨氧酸盐的晶体结构第54-57页
     ·{[Cu_4O_4(tn)_3(H_2O)]_2[Cu(tn)(H_2O)]_2[Cu(tn)_2][SbW_6O_(24)]_2}_n·4n(H_2tn)9的晶体结构第54-57页
   ·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表征和谱学性质第59-79页
   ·X-射线粉末衍射第59-60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60-64页
     ·配体及前驱体的红外光谱第60-61页
     ·化合物1-9的红外光谱第61-64页
       ·化合物1-3的红外光谱第61-63页
       ·化合物4-9的红外光谱第63-64页
   ·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分析第64-71页
     ·热微扰下的二维红外相关光谱第65-69页
     ·磁微扰下的二维红外相关光谱第69-71页
   ·紫外-可见固体漫反射第71-73页
   ·热重分析第73-76页
   ·光电子能谱第76-78页
   ·磁性研究第78-79页
第五章 量子化学计算与讨论第79-81页
   ·化合物1的簇阴离子[CoW_(12)O_(40)]~(6-)的量化计算第79-80页
     ·方法和模型第79页
     ·结果与分析第79-80页
   ·化合物2的簇阴离子[FeW_(12)O_(40)]~(5-)的量化计算第80-81页
     ·方法和模型第80页
     ·结果与分析第80-8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论文总结第81-82页
   ·对未来工作的设想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1页
附录第91-122页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个人简历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硫芳香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介孔碳材料的模板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