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4页 |
1.1 引言 | 第6-7页 |
1.2 自适应站点研究概述 | 第7-12页 |
1.2.1 自适应站点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7-8页 |
1.2.1.1 如何设计 | 第7页 |
1.2.1.2 如何学习 | 第7页 |
1.2.1.3 如何改进 | 第7-8页 |
1.2.2 自适应Web站点研究的主要目标 | 第8-9页 |
1.2.2.1 服务个性化 | 第8页 |
1.2.2.2 性能最优化 | 第8-9页 |
1.2.3 自适应Web站点研究的主要进展 | 第9-11页 |
1.2.4 自适应Web站点的质量评价 | 第11-12页 |
1.2.5 我们的工作 | 第12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2-14页 |
2 WEB数据挖掘概述 | 第14-24页 |
2.1 数据挖掘 | 第14-18页 |
2.1.1 定义 | 第14-15页 |
2.1.2 数据挖掘的要求 | 第15页 |
2.1.3 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概述 | 第15-16页 |
2.1.4 数据挖掘的过程 | 第16-18页 |
2.1.4.1 数据准备 | 第17页 |
2.1.4.2 数据开采阶段 | 第17页 |
2.1.4.3 结果解释和评估 | 第17-18页 |
2.2 WEB数据挖掘 | 第18-24页 |
2.2.1 定义 | 第18页 |
2.2.2 Web数据挖掘的归类 | 第18-24页 |
2.2.2.1 Web内容挖掘 | 第19-21页 |
2.2.2.1.1 基于Agent系统 | 第19-20页 |
2.2.2.1.2 基于数据库系统 | 第20-21页 |
2.2.2.2 Web结构挖掘 | 第21-22页 |
2.2.2.3 Web用户访问模式挖掘 | 第22-24页 |
3 自适应网站的体系结构 | 第24-38页 |
3.1 设计的原则 | 第24-26页 |
3.2 系统构架 | 第26-27页 |
3.3 信息处理模块 | 第27-37页 |
3.3.1 数据清理 | 第27-28页 |
3.3.2 用户标识 | 第28-31页 |
3.3.3 事务识别 | 第31-37页 |
3.3.3.1 事务识别定义 | 第31页 |
3.3.3.2 用户浏览行为模型 | 第31-32页 |
3.3.3.3 一般模型 | 第32页 |
3.3.3.4 具体分析模型 | 第32-37页 |
3.3.3.4.1 引用长度模型 | 第33-34页 |
3.3.3.4.2 最大向前引用事务 | 第34-37页 |
3.3.4 用户访问模式挖掘阶段 | 第37页 |
3.4 站点调整模块 | 第37-38页 |
4 自适应网站的实现 | 第38-65页 |
4.1 站点个性化的实现 | 第38-53页 |
4.1.1 算法描述 | 第38-51页 |
4.1.1.1 聚类分析概述 | 第38-43页 |
4.1.1.1.1 主要的聚类算法分类 | 第39-40页 |
4.1.1.1.2 基于划分的方法 | 第40-43页 |
4.1.1.2 模糊聚类 | 第43-51页 |
4.1.1.2.1 模糊集的概念 | 第43-44页 |
4.1.1.2.2 模糊分类关系 | 第44-45页 |
4.1.1.2.3 模糊聚类算法CARD(Competitive Agglomeration For Relation Data Algorithm) | 第45-51页 |
4.1.2 个性化站点的体系结构 | 第51-53页 |
4.1.2.1 信息处理部分 | 第51-52页 |
4.1.2.2 站点调整阶段 | 第52-53页 |
4.2 站点性能最优化 | 第53-60页 |
4.2.1 算法描述 | 第53-57页 |
4.2.1.1 马尔可夫模型 | 第53-55页 |
4.2.1.2 隐马尔可夫模型 | 第55-57页 |
4.2.2 体系结构 | 第57页 |
4.2.3 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定义 | 第57-58页 |
4.2.4 用户访问模式挖掘阶段 | 第58-60页 |
4.2.4.1 预处理阶段 | 第58-59页 |
4.2.4.2 HMM模型的概率计算 | 第59-60页 |
4.2.4.3 相似页面的发现算法 | 第60页 |
4.2.5 站点调整部分——路径产生器 | 第60页 |
4.3 实验及系统评价 | 第60-65页 |
5 总结和展望 | 第65-68页 |
5.1 自适应站点的应用领域前瞻 | 第65-66页 |
5.2 自适应站点的研究方法新进展 | 第66-68页 |
致 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