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导论第12-27页
   ·选题及研究意义第12-16页
     ·问题的提出第12-14页
     ·研究的价值第14-15页
     ·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6-25页
     ·相关研究检索第16-21页
     ·关于学科归类第21-22页
     ·关于对象与属性第22-24页
     ·关于国外相关研究第24-25页
   ·思路方法与创新第25-27页
     ·研究思路第25页
     ·研究方法第25-26页
     ·研究创新第26-27页
2 学科形成历史的新梳理第27-44页
   ·学科产生的历史渊源第27-35页
     ·传统德教文化的历史积淀第27-29页
     ·中共思政工作的实践总结第29-31页
     ·国外相关成果的有益借鉴第31-33页
     ·马列主义经典的理论准备第33-35页
   ·学科建设的理论进程第35-39页
     ·初步建设第35-36页
     ·学科整合第36-38页
     ·深度发展第38-39页
   ·学科发展的基本理路第39-44页
     ·服从服务主导意识形态第39-40页
     ·借鉴依托相关学科成果第40-42页
     ·总结升华思政实践经验第42-44页
3 学科研究对象的新视角第44-61页
   ·学科研究对象的学理视角第44-50页
     ·学科研究对象的哲学视角第44-46页
     ·学科研究对象的政治学视角第46-48页
     ·学科研究对象的教育学视角第48-50页
   ·学科研究对象的内涵辨析第50-55页
     ·立论依据第50-52页
     ·基本内涵第52-53页
     ·核心概念第53-55页
   ·学科研究对象的主要领域第55-61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于“是什么”的问题第55-57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于“为什么”的问题第57-59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关于“怎么办”的问题第59-61页
4 学科本质内涵的新解读第61-71页
   ·学科本质的认知依据第61-65页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本质观第61-63页
     ·实践依据:生命线理论的确立第63-65页
   ·学科本质的基本内涵第65-71页
     ·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学理认知第65-67页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升华第67-68页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知识体系第68-71页
5 学科理论属性的新诠释第71-86页
   ·多科融合的交叉边缘学科第71-76页
     ·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的融合第71-73页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融合第73-74页
     ·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生成路径第74-76页
   ·服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应用学科第76-81页
     ·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诞生第76-78页
     ·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灵魂第78-79页
     ·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为目标第79-81页
   ·中国向度的意识形态教育类学科第81-86页
     ·德教传统是学科的文化基因第81-82页
     ·中特理论是学科的理论支柱第82-84页
     ·国际视野是学科的学术追求第84-86页
6 学科实践属性的新拓展第86-100页
   ·理论来源的实践性第86-90页
     ·理论产生的源泉:思政工作实践第86-88页
     ·理论发展的动因:社会实践需要第88-90页
   ·目的指向的实践性第90-94页
     ·回应人的政治社会化需要第90-92页
     ·实现人的精神建构第92-94页
   ·学科特定的应用性第94-100页
     ·学科的建立发展立足于应用需要第94-95页
     ·教育性是学科应用性的重要特征第95-97页
     ·政治工具性是学科应用性的根本第97-100页
7 学科边界厘定的新认识第100-115页
   ·思政学与同类相邻学科的差异第100-103页
     ·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差异第100-101页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差异第101-103页
   ·思政学与社科类相关学科的异同第103-109页
     ·政治学与思政学的比较第103-105页
     ·德育学与思政学的比较第105-107页
     ·伦理学与思政学的比较第107-109页
   ·思政学科与国外相关学科的异同第109-115页
     ·与西方宗教学科的比较第109-111页
     ·与西方公民教育学科的比较第111-112页
     ·与西方政治社会化的比较第112-115页
8 学科社会功能的新探索第115-129页
   ·思政学科社会功能的基本内涵第115-120页
     ·解释性功能第115-117页
     ·目的性功能第117-118页
     ·工具性功能第118-120页
   ·思政学科功能的社会坐标第120-129页
     ·以学科功能价值取向为坐标原点第120-122页
     ·以解释性功能为社会坐标的X轴第122-123页
     ·以目的性功能为社会坐标的Y轴第123-125页
     ·以工具性功能为社会坐标的Z轴第125-126页
     ·学科功能在社会坐标中的对应分析示例第126-129页
9 结语第129-132页
   ·研究小结第129-130页
   ·不足与展望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与获奖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
下一篇:在线社会网络中个性化信任评价基础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