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中国社会语境下科学咖啡馆科学传播模式的适应性探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绪论第10-19页
 (一) 研究缘起第10-11页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三) 科学传播模式的演化第12-17页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7-18页
 (五) 研究创新点第18-19页
第1章 科学咖啡馆与“公众对话”第19-28页
   ·“公众对话”超越理解和信赖第19-20页
   ·科学咖啡馆的起源与现状第20-24页
     ·“公众对话”的公共领域第20-21页
     ·咖啡馆与科学联姻第21-22页
     ·科学咖啡馆的出现和流行第22-24页
   ·科学咖啡馆的传播模式与特点第24-28页
     ·面对面交谈为主的“公众对话”模式第24-26页
     ·科学咖啡馆的特征第26-28页
第2章 中国社会语境下的科学咖啡馆第28-34页
   ·新民科学咖啡馆第28-29页
   ·公众参与科学对话的其它有效途径第29-31页
     ·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社第29-30页
     ·万有青年烩第30-31页
   ·科学咖啡馆等“对话”模式对中国科学传播的借鉴意义第31-34页
     ·适应公众的科学信息需求第31-32页
     ·科学家与公众的直接对话第32页
     ·构建开放性的“公众对话”公共领域第32-34页
第3章 上层的咖啡馆与沉默的大多数第34-46页
   ·上层的咖啡馆:科学咖啡馆的局限性第34-36页
     ·跨文化科学传播视角第34-35页
     ·城乡差异化视角第35页
     ·人口统计特征视角第35-36页
     ·科学咖啡馆在中国的其他困境第36页
   ·沉默的大多数:科学传播重在农村第36-41页
     ·农村居民科学素养亟待提高第37-39页
     ·“与人交谈”是农民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方式第39-41页
   ·构建农村地区“对话”公共领域第41-46页
     ·以意见领袖为中心的“对话”第42页
     ·以共同体为纽带的“对话”第42-43页
     ·地方性知识与“科技特派员”第43-46页
结语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附录第51-53页
致谢第53-5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民日报》关于H7N9禽流感的报道研究
下一篇:数据在新闻生产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