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基本内涵 | 第14-23页 |
第一节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概念的界定 | 第14-18页 |
一、 司法裁判 | 第14-16页 |
二、 可接受性 | 第16-17页 |
三、 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影响因素 | 第18-23页 |
一、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评价标准的非普遍性 | 第18-20页 |
二、 影响司法裁判结果可接受性的因素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理念的形成 | 第23-36页 |
第一节 裁判正当性对裁判可接受性的孕育 | 第23-28页 |
一、 裁判正当性与可接受性的关联 | 第23-24页 |
二、 司法裁判正当性从理性走向合理性 | 第24-26页 |
三、 裁判合理性与可接受性的关联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新修辞学法学思想对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理念的推动 | 第28-32页 |
一、 新修辞学法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二、 听众理论对可接受性理念的诠释 | 第29-30页 |
三、 修辞论证理论对可接受性实现的努力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可接受性标准在法律论证领域的应用 | 第32-35页 |
一、 裁判论证程序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 | 第32-33页 |
二、 裁判论证逻辑从“形式逻辑有效性”向“多种有效性”转变 | 第33-34页 |
三、 裁判论证结论从“陈述性”向“说服性”转变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引入我国的必要性 | 第36-43页 |
第一节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引入的合理性分析 | 第36-39页 |
一、 我国司法困境的现实需求 | 第36页 |
二、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局限性和引入的困难 | 第36-37页 |
三、 以法理导向的方式有限引入可接受性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引入对我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 第39-42页 |
一、 审判理念:从绝对走向相对,从独白走向对话 | 第39-40页 |
二、 程序理念:当事人权利的充分行使 | 第40页 |
三、 司法理念:公众思维与法律思维的良好互动 | 第40-41页 |
四、 民间法权威:司法权威确立的补充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在我国的实现 | 第43-51页 |
第一节 一般简单案件中可接受性因素的增加 | 第43-46页 |
一、 法官职业共同体的建设 | 第43-45页 |
二、 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和法官适度阐述 | 第45页 |
三、 强化刑事和解和民事调解的规范化建设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疑难案件中法律方法的应用 | 第46-48页 |
一、 案件指导制度:为法律解释提供参考 | 第46页 |
二、 法官的心证公开:事实怀疑的应对 | 第46-47页 |
三、 判决书说理:法律论证的展示 | 第47-48页 |
第三节 争议案件中对民意理性的纳入 | 第48-50页 |
一、 以适当距离为前提:媒体与法院的良性沟通 | 第48-49页 |
二、 适当纳入:公民参与权与人民陪审制度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培育尊重判决既判力的法治理念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