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阐述 | 第9-12页 |
一、传播和传媒 | 第9-10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 第10页 |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 第10页 |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色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 第12-18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 第12-13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需要 | 第13-18页 |
(一) 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指导地位的需要 | 第13-14页 |
(二) 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需要 | 第14-15页 |
(三) 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 | 第15-16页 |
(四) 是提升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需要 | 第16-18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4页 |
一、以精英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弊端 | 第18-19页 |
(一) 社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 第18-1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了少数专家学者的专利 | 第19页 |
二、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弊端 | 第19-22页 |
(一) 语言表达方式公式化、程序化 | 第20-21页 |
(二) 宣讲的理论内容概念化、说教化 | 第21页 |
(三) 理论创新不足 | 第21-22页 |
三、以高深著作为中心的单调学习宣传方式的弊端 | 第22-24页 |
(一) 从书本到课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传播方式单一化 | 第22-23页 |
(二) 死记硬背、表述僵化,使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 第23-24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和途径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 第24-38页 |
一、宣传教育普及化 | 第24-25页 |
(一) 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工作 | 第24页 |
(二) 学校以培养精英为中心向普及大众化教育理念的转变 | 第24-25页 |
二、以授者为中心的大众传播模式 | 第25-29页 |
(一) 语言表达方式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 | 第25-27页 |
(二) 理论内容贴近实际、生活、群众,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 | 第27-28页 |
(三) 到实践中去服务人民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第28-29页 |
三、载体形式多样化 | 第29-38页 |
(一)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坚持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 | 第30-31页 |
(二) 优化改良传统载体,拓宽受众群体 | 第31-34页 |
(三) 在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载体进行立体式宣传 | 第34-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