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系统反激式微逆变器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国内外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的技术要求 | 第12-13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2 光伏并网逆变器概述 | 第15-20页 |
| ·逆变器的应用和技术要求 | 第15页 |
|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 第15-18页 |
| ·常见的逆变器的方案及拓扑 | 第18-19页 |
| ·常见的微逆变器拓扑结构 | 第18页 |
| ·电流型单级高频链逆变器拓扑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3 基于反激式的并网微逆变器 | 第20-30页 |
| ·单端反激式微逆变器 | 第20-22页 |
| ·交错并联反激式微逆变器 | 第22-29页 |
| ·交错并联反激式微逆变器的电路结构及原理 | 第22-24页 |
| ·交错并联反激式逆变器的变压器参数设计 | 第24-26页 |
| ·交错反激变换器的控制方式 | 第26-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4 最大功率跟踪技术 | 第30-45页 |
| ·太阳能电池模型特性 | 第30-35页 |
| ·太阳能电池板数学模型 | 第30-33页 |
| ·光伏电池的仿真建模 | 第33-34页 |
| ·Boost变换器实现光伏MPPT | 第34-35页 |
| ·光照强度和温度对最大功率点的影响 | 第35-37页 |
| ·常见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 | 第37-41页 |
| ·恒电压法 | 第37页 |
| ·电导增量法 | 第37-39页 |
| ·模糊逻辑控制法 | 第39页 |
| ·扰动观察法 | 第39-41页 |
| ·自适应变步长扰动观察法 | 第41-42页 |
| ·仿真验证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5 二次功率扰动及功率解耦技术 | 第45-56页 |
| ·二次功率扰动及功率解耦原理 | 第45-47页 |
| ·不同功率解耦电路拓扑结构研究 | 第47-48页 |
| ·反激式微逆变器中功率解耦的研究 | 第48-53页 |
| ·单端式反激变换器解耦电路工作过程 | 第48-51页 |
| ·交错并联反激变换器解耦电路控制 | 第51-53页 |
| ·仿真验证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6 交错并联反激式微逆变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56-77页 |
| ·反激式并网微逆变器设计参数要求 | 第56-57页 |
| ·主要器件选型 | 第57-59页 |
| ·主开关MOSFET的选择 | 第57-58页 |
| ·输入解耦电容选择 | 第58页 |
| ·反激变流器中副边二极管的选择 | 第58页 |
| ·桥式逆变电路开关管的选择 | 第58-59页 |
| ·主控芯片的选择 | 第59页 |
| ·反激式变压器设计 | 第59-63页 |
| ·确定变压器的磁芯和初级线圈的匝数 | 第60-61页 |
| ·根据输出电流的有效值确定绕组的导线直径 | 第61-62页 |
| ·窗口校正 | 第62-63页 |
| ·控制及辅助电路设计 | 第63-69页 |
| ·PV侧电压检测电路 | 第63页 |
| ·MOSFET的驱动电路 | 第63-64页 |
| ·交流侧电压过零点测电路 | 第64-65页 |
| ·交流侧电压检测电路 | 第65-66页 |
| ·交流侧电流检测电路 | 第66-67页 |
| ·变压器原边开关管中的电流检测电路 | 第67-68页 |
| ·全桥驱动电路 | 第68-69页 |
| ·电源管理电路 | 第69页 |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69-73页 |
| ·软件开发平台简介 | 第69-70页 |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70-73页 |
| ·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 ·仿真验证结果 | 第73-74页 |
| ·实验结果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 ·工作总结 | 第77页 |
| ·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