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早期观音造像风格流变及其文化内涵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 ·本文所涉及的几个相关问题 | 第10-12页 |
| ·关于“中土”、“早期”等词在本文中的规定 | 第10-11页 |
| ·关于“观音”、“造像”等词在本文中的运用 | 第11-12页 |
| ·学术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22页 |
| ·学术界对于观音艺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3-19页 |
|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9-20页 |
| ·学术界对于中国早期佛教美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国内研究成果 | 第20-21页 |
| ·国外研究成果 | 第21-22页 |
| ·写作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观音造像在印度的兴起及其在西域的传播 | 第25-42页 |
| ·印度早期佛教艺术概况与观音信仰的兴起 | 第25-29页 |
| ·印度早期佛教艺术概况 | 第25-27页 |
| ·观音信仰的起源概述 | 第27-29页 |
| ·古代印度观音造像 | 第29-36页 |
| ·显教时期的观音造像 | 第29-32页 |
| ·贵霜帝国时期的观音造像 | 第29-30页 |
| ·笈多王朝时期的观音造像 | 第30-32页 |
| ·密教时期的观音造像 | 第32-33页 |
| ·古代印度观音造像类型研究 | 第33-36页 |
| ·古代西域观音造像 | 第36-42页 |
| ·古代丝绸之路北道观音造像 | 第36-41页 |
| ·古代丝绸之路南道观音造像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的风格流变 | 第42-61页 |
| ·中土现存最早观音造像之考察 | 第42-48页 |
| ·有关中土最早观音造像的文献记载 | 第42-44页 |
| ·中土现存最早的观音造像 | 第44-48页 |
| ·现存最早的观音造像 | 第44-46页 |
| ·对现存最早的几尊单体金铜观音造像及其铭文的考察 | 第46-48页 |
| ·中土早期的观音造像的历史演变 | 第48-61页 |
| ·十六国时期的观音造像 | 第48-49页 |
| ·北朝北魏时期的观音造像 | 第49-52页 |
| ·北朝西魏时期的观音造像 | 第52-53页 |
| ·北朝东魏时期的观音造像 | 第53-55页 |
| ·北朝北齐时期的观音造像 | 第55-56页 |
| ·北朝北周时期的观音造像 | 第56-57页 |
| ·南朝时期的观音造像 | 第57-61页 |
| 第四章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的不同类型划分 | 第61-72页 |
| ·不同信仰类型的观音造像 | 第61-66页 |
| ·净土类观音造像 | 第61-62页 |
| ·救难类观音造像 | 第62-63页 |
| ·混合信仰型观音造像 | 第63-66页 |
| ·不同组合形式的观音造像 | 第66-72页 |
| ·单尊观音造像 | 第66-67页 |
| ·胁侍观音造像 | 第67-68页 |
| ·主尊观音造像 | 第68-69页 |
| ·双身观音造像 | 第69-71页 |
| ·其他形式的观音造像 | 第71-72页 |
| 第五章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与中国文化 | 第72-82页 |
|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与玄学 | 第72-75页 |
| ·玄学与观音造像产生关联的前期准备 | 第72-74页 |
| ·玄学与观音造像产生关联的结果 | 第74-75页 |
|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与儒学 | 第75-78页 |
| ·早期观音造像中的孝道文化 | 第75-76页 |
| ·早期观音造像与皇帝崇拜 | 第76-77页 |
| ·早期观音造像中的长寿观念 | 第77-78页 |
|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与道教 | 第78-82页 |
| ·早期观音造像与道教造像的混合 | 第79-80页 |
| ·早期观音造像与道教升天思想 | 第80-82页 |
| 第六章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的宗教内涵 | 第82-120页 |
|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蕴含的佛教含义 | 第82-91页 |
| ·莲花在佛教中的含义 | 第82-84页 |
| ·观音手结无畏印和与愿印的渊源 | 第84-86页 |
| ·杨枝净瓶类观音的渊源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 第86-91页 |
|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的宗教功能 | 第91-95页 |
| ·使抽象的佛教思想形象化 | 第91-92页 |
| ·使深奥的佛教思想通俗化 | 第92-93页 |
| ·增加宗教气氛 | 第93页 |
| ·强化宗教感情 | 第93-94页 |
| ·推动宗教传播 | 第94页 |
| ·方便宗教修行 | 第94-95页 |
|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的造像人 | 第95-115页 |
| ·造像人的类型划分 | 第95-102页 |
| ·个人造像 | 第95-98页 |
| ·家庭造像 | 第98-100页 |
| ·僧侣造像 | 第100页 |
| ·邑义造像 | 第100-102页 |
| ·造像人的信仰类型 | 第102-115页 |
| ·净土信仰 | 第102-103页 |
| ·弥勒信仰 | 第103-105页 |
| ·升天信仰 | 第105-106页 |
| ·求见佛、遇佛、成佛等出世愿望 | 第106-107页 |
| ·求现世福报的入世愿望 | 第107-115页 |
| ·皇帝崇拜 | 第115页 |
|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的特征 | 第115-120页 |
| ·世俗性与神圣性的统一 | 第116-117页 |
|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 | 第117页 |
| ·感官审美与精神体验的统一 | 第117-118页 |
| ·感性与理性、超理性的统一 | 第118-119页 |
| ·保守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第119-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31页 |
| 附录1:现存中土早期观音造像资料 | 第131-171页 |
| 附录2:现存中土早期观音造像图片汇编 | 第171-21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210-211页 |
| 后记 | 第211-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