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传动齿轮修形技术 | 第9-13页 |
| ·齿廓修形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齿向修形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CAD/CAE数字化设计方法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无修形齿轮齿廓的数学描述 | 第18-28页 |
| ·标准齿轮齿廓曲线的数学描述 | 第18-21页 |
| ·渐开线齿廓节点计算 | 第18-19页 |
| ·齿根过渡曲线的确定 | 第19-20页 |
| ·渐开线与齿根过渡曲线的连接 | 第20-21页 |
| ·基于啮合过程的齿廓精确节点坐标计算 | 第21-26页 |
| ·传动齿轮的啮合原理 | 第21-22页 |
| ·啮合线上瞬时啮合点坐标计算 | 第22-25页 |
| ·渐开线齿廓瞬时啮合点坐标计算 | 第25-26页 |
| ·齿廓节点坐标计算实例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修形齿轮齿廓的数学描述 | 第28-39页 |
| ·齿廓修形原理 | 第28-30页 |
| ·传动齿轮正确啮合条件 | 第28-30页 |
| ·齿廓修形理论基础 | 第30页 |
| ·修形齿轮齿廓曲线参数的相关计算 | 第30-37页 |
| ·齿廓修形曲线 | 第31-32页 |
| ·最大修形量 | 第32-34页 |
| ·修形长度h_(max) | 第34-35页 |
| ·修形齿轮齿廓曲线及节点坐标计算 | 第35-37页 |
| ·齿廓修形工艺方法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基于SolidWorks的修形齿轮数字化三维建模 | 第39-47页 |
| ·SolidWorks三维CAD软件介绍 | 第39-41页 |
| ·基于SolidWorks修形齿轮三维零件建模 | 第41-44页 |
| ·在SolidWorks环境下绘制修形齿轮二维轮廓草图 | 第41-43页 |
| ·修形齿轮的三维实体建模 | 第43-44页 |
| ·基于SolidWorks的修形齿轮副装配建模 | 第44-47页 |
| ·建立修形齿轮副装配体模型 | 第44-45页 |
| ·定义修形齿轮副的瞬时啮合位置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传动齿轮的接触有限元分析 | 第47-58页 |
| ·COSMOSWork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第47-49页 |
| ·COSMOSWorks主要功能简介 | 第47-48页 |
| ·COSMOSWorks的接触分析功能 | 第48-49页 |
| ·传动齿轮接触有限元分析流程 | 第49-58页 |
| ·总体分析流程 | 第49-50页 |
| ·定义齿轮副材料及约束 | 第50-51页 |
| ·齿轮副载荷施加 | 第51-53页 |
| ·齿面接触对的定义 | 第53-54页 |
| ·生成齿轮副实体网格 | 第54-55页 |
| ·生成接触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5-58页 |
| 第六章 修形齿轮接触过程的数字化分析模拟 | 第58-75页 |
| ·齿轮啮合过程的数字化分析模型 | 第58-59页 |
| ·传动齿轮啮合过程分析 | 第58页 |
| ·啮合过程的数字化分析模型 | 第58-59页 |
| ·修形齿轮接触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9-72页 |
| ·标准齿轮齿面应力及接触力结果 | 第60-63页 |
| ·直线修形齿轮齿面应力及接触力结果 | 第63-66页 |
| ·Walker曲线修形齿轮齿面应力及接触力结果 | 第66-69页 |
| ·磨齿计算调整法修形齿轮齿面应力及接触力结果 | 第69-72页 |
| ·修形齿轮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 | 第72-75页 |
| ·齿面接触应力结果对比 | 第72-73页 |
| ·齿面接触力效果对比 | 第73-75页 |
| 第七章 修形齿轮数字化设计软件开发 | 第75-84页 |
| ·SolidWorks API二次开发介绍 | 第75-77页 |
| ·SolidWorks API简介 | 第75-76页 |
| ·SolidWorks的对象模型 | 第76页 |
| ·VBA二次开发简介 | 第76-77页 |
| ·修形齿轮数字化设计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第77-79页 |
| ·修形齿轮数字化设计软件设计 | 第77-78页 |
| ·修形齿轮数字化设计软件开发 | 第78-79页 |
| ·修形齿轮数字化设计软件的实例运行 | 第79-84页 |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84-86页 |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84-85页 |
| ·后续研究工作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