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引言 | 第11页 |
2. 临床研究 | 第11-30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诊断标准 | 第13-15页 |
·早期先兆流产定义 | 第13页 |
·早期先兆流产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中医胎漏、胎动不安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相关定义 | 第14-15页 |
·纳入及排除病例标准 | 第15页 |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调查前准备 | 第16-18页 |
·调查表制定及完善 | 第16页 |
·调查方案的确定 | 第16页 |
·调查员操作规范 | 第16-17页 |
·调查人员培训 | 第17页 |
·注意事项 | 第17页 |
·特殊条目的追问 | 第17页 |
·无效问卷的确定 | 第17-18页 |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第18页 |
·质量控制 | 第18-19页 |
·设计阶段 | 第18页 |
·实施阶段 | 第18页 |
·数据整理分析阶段 | 第18-19页 |
·临床资料 | 第19-30页 |
·早期安胎女性一般情况 | 第19-21页 |
·年龄分布 | 第19-20页 |
·文化程度分布 | 第20页 |
·孕前体重指数分布 | 第20-21页 |
·孕产史分布 | 第21-23页 |
·既往孕次情况 | 第21页 |
·足月产次数 | 第21页 |
·流产次数 | 第21-22页 |
·人流次数 | 第22页 |
·早期自然流产次数 | 第22-23页 |
·产前筛查结果分布及构成比 | 第23页 |
·产前诊断结果分布及构成比 | 第23-24页 |
·妊娠期合并症分布及构成比 | 第24页 |
·妊娠糖尿病相关因素分布 | 第24页 |
·分娩并发症分布及构成比 | 第24-25页 |
·孕期增重分布、构成比及构成比 | 第25页 |
·分娩孕周分布及构成比 | 第25-26页 |
·分娩方式分布 | 第26页 |
·新生儿出生情况 | 第26-28页 |
·性别比例 | 第26页 |
·出生体重分布 | 第26-27页 |
·出生身长分布 | 第27页 |
·新生儿不良结局分布 | 第27-28页 |
·中医药安胎不同胎龄新生儿与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 | 第28-29页 |
·中医药安胎不同胎龄新生儿与正常新生儿出生身长比较 | 第29页 |
·中医药安胎不同身长新生儿与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 | 第29-30页 |
3. 结论 | 第30-32页 |
·中医药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继续妊娠不增加产前筛查高风险率 | 第30页 |
·中医药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继续妊娠不增加产前诊断结果异常率 | 第30-31页 |
·中医药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继续妊娠不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合并贫血的发病率 | 第31页 |
·中医药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继续妊娠不增加脐带绕颈、胎位异常、前置胎盘、胎膜早破、羊水过多、羊水过少、产后出血分娩合并症的发病率 | 第31-32页 |
·中医药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继续妊娠不会对新生儿出生身长、体重产生不良影响 | 第32页 |
·中医药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继续妊娠亦不会增加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畸形、新生儿死亡和窒息不良结局的发病率 | 第32页 |
4. 讨论 | 第32-35页 |
·中医药保胎历史悠久、疗效确切 | 第32-34页 |
·中医药保胎安全可靠 | 第34-35页 |
5. 导师对先兆流产的认识及经验 | 第35-42页 |
·病因病机认识 | 第35-39页 |
·母体因素 | 第35-38页 |
·肾虚是核心病机 | 第35-36页 |
·脾虚是主导病机 | 第36-37页 |
·五脏共系妊娠 | 第37-38页 |
·胎元因素 | 第38-39页 |
·胎弱 | 第38页 |
·胎毒 | 第38页 |
·其它因素 | 第38-39页 |
·治疗见解 | 第39-42页 |
·保胎的对象及经验 | 第39-40页 |
·主方释义 | 第40-42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综述 | 第47-62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示例)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