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 ·半自磨概述 | 第8-9页 |
| ·半自磨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 ·半自磨机的国内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半自磨机的国外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离散单元法 | 第11-12页 |
| ·离散单元法中的软球模型和硬球模型 | 第12-19页 |
| ·软球模型 | 第12-16页 |
| ·硬球模型 | 第16-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φ8.8×4.8M_型半自磨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22-28页 |
| ·φ8.8×4.8M型半自磨机结构 | 第22-23页 |
| ·φ8.8×4.8M型半自磨机回转部件的主视图 | 第23页 |
| ·半自磨机的工作原理 | 第23-25页 |
| ·自磨工艺参数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离散单元法的求解及仿真过程 | 第28-44页 |
| ·离散单元法工程应用软件EDEM软件简介 | 第28-29页 |
| ·离散单元法的求解过程 | 第29-35页 |
| ·颗粒接触的搜索 | 第30-32页 |
| ·基于软球模型的离散单元法 | 第32-34页 |
| ·时间步长的确定 | 第34-35页 |
| ·半自磨机的仿真过程 | 第35-43页 |
| ·半自磨机EDEM模型前处理 | 第35-36页 |
| ·应用UG建立筒体模型 | 第36页 |
| ·半自磨机的EDEM仿真的操作步骤 | 第36-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半自磨机的工作参数及性能指标分析 | 第44-64页 |
| ·半自磨机参数的选择 | 第44-46页 |
| ·矿石和钢球的运动及受力分析 | 第46-58页 |
| ·矿石和钢球的运动分析 | 第46-50页 |
| ·钢球的受力分析 | 第50-52页 |
| ·钢球作抛落运动的方程式 | 第52-53页 |
| ·抛物线上特殊点的计算 | 第53-54页 |
| ·脱离点与回落点的运动轨迹 | 第54页 |
| ·球层半径与转速率和装球率的关系 | 第54-55页 |
| ·半自磨机内钢球的分布和分布区域内的磨矿作用 | 第55-57页 |
| ·半自磨机内钢球与筒体的碰撞分析 | 第57-58页 |
| ·半自磨机的功率 | 第58-63页 |
| ·半自磨机的有用功率 | 第58-59页 |
| ·泻落工作状态的半自磨机有用功率 | 第59-60页 |
| ·抛落工作状态的半自磨机有用功率 | 第60-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半自磨机工艺参数优化 | 第64-80页 |
| ·正交试验设计和极差分析简介 | 第64页 |
| ·半自磨机工艺参数正交试验设计 | 第64-65页 |
| ·半自磨机工艺参数优化 | 第65-79页 |
| ·实验点工艺参数仿真 | 第65-72页 |
| ·应用极差法进行数据处理 | 第72-76页 |
| ·最优方案验证 | 第76-77页 |
| ·半自磨机最优工艺参数组合时装球率的计算 | 第77-78页 |
| ·半自磨机最优工艺参数组合时磨介空隙率的计算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总结 | 第80页 |
| ·未来的工作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