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机/发电机一体化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ISG 汽车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发现状 | 第10页 |
·国内研发现状 | 第10-11页 |
·ISG 电机及其控制策略 | 第11-15页 |
·ISG 电机 | 第11-13页 |
·ISG 电机控制策略 | 第13-15页 |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电机数学模型与控制策略 | 第16-34页 |
·基本结构 | 第16-17页 |
·坐标变换 | 第17-19页 |
·Clarke 变换 | 第17-18页 |
·Park 变换 | 第18-19页 |
·PMSM 数学模型建立 | 第19-23页 |
·ABC 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 第19-21页 |
·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 第21-22页 |
·dq 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控制策略 | 第23-27页 |
·电动状态的控制策略 | 第23-24页 |
·发电状态的控制策略 | 第24-27页 |
·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 | 第27-33页 |
·基本电压矢量 | 第27-30页 |
·任意矢量合成 | 第30-32页 |
·SVPWM 调制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电动机/发电机一体化系统仿真 | 第34-46页 |
·系统模型建立 | 第34页 |
·仿真模块建立 | 第34-41页 |
·坐标变换模块 | 第34-36页 |
·一体化电机模型 | 第36-37页 |
·控制模块 | 第37-38页 |
·PI 调节、电池保护模块 | 第38页 |
·SVPWM 模块 | 第38-41页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1-45页 |
·电动运行 | 第42-43页 |
·发电状态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第46-60页 |
·一体化控制系统硬件概述 | 第46页 |
·控制板电路 | 第46-53页 |
·最小系统电路 | 第46-48页 |
·代码下载及编译接口电路 | 第48-50页 |
·旋转变压器电路 | 第50页 |
·光电编码接口电路 | 第50-51页 |
·CAN 总线电路 | 第51页 |
·RS232 电路 | 第51-52页 |
·SD 卡接口电路 | 第52页 |
·EPROM 电路 | 第52-53页 |
·功率板电路 | 第53-59页 |
·三相桥变换器电路 | 第53-54页 |
·驱动电路 | 第54-56页 |
·驱动电源电路 | 第56-57页 |
·检测电路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软件设计 | 第60-85页 |
·创建 DAVE 工程 | 第60-61页 |
·模块配置 | 第61-65页 |
·CAN 模块 | 第62页 |
·ADC 模块初始化 | 第62页 |
·USIC 模块初始化 | 第62-63页 |
·GPT 模块初始化 | 第63-64页 |
·CCU6 模块初始化 | 第64-65页 |
·代码自动生成 | 第65-66页 |
·个人代码加入 | 第66-76页 |
·读取旋变程序 | 第67-68页 |
·读取电流程序 | 第68-70页 |
·Clarke、Park 变换程序 | 第70页 |
·控制策略选择 | 第70-74页 |
·Park 反变换程序 | 第74-75页 |
·SVPWM 调节程序 | 第75-76页 |
·调试上位机软件 | 第76-79页 |
·CAN 卡 | 第76页 |
·上位机软件 | 第76-79页 |
·台架实验 | 第79-84页 |
·台架结构 | 第79-80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0-84页 |
·本章总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研究总结 | 第85-86页 |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录 A 48V 一体化电机控制器台架试验记录 | 第91-94页 |
附录 B 48V 一体化电机控制器台架试验记录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