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法处理酸溶性钛渣的新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微波加热技术在典型冶金工艺中的应用 | 第13-20页 |
| ·微波加热原理 | 第13-14页 |
| ·矿物在微波场中的的升温行为和吸波特性 | 第14-15页 |
| ·微波辅助磨矿 | 第15-16页 |
| ·微波干燥 | 第16-17页 |
| ·微波焙烧 | 第17-18页 |
| ·微波碳热还原 | 第18-19页 |
| ·微波辅助浸出 | 第19-20页 |
| ·酸溶性钛渣的生产现状 | 第20-23页 |
| ·酸溶性钛渣的生产方法 | 第20-21页 |
| ·国内外酸溶性钛渣的生产技术现状 | 第21-23页 |
| ·酸溶性钛渣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 ·酸溶性钛渣的改性方法 | 第23-24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目标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3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27-31页 |
| ·实验原料分析 | 第27-31页 |
| ·成分分析 | 第27页 |
| ·XRD表征 | 第27-28页 |
| ·SEM-EDAX分析 | 第28-30页 |
| ·FI-IR分析 | 第30页 |
| ·Raman分析 | 第30-31页 |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31页 |
| ·实验分析测试手段 | 第31-33页 |
| ·二氧化钛含量分析 | 第31-32页 |
| ·全铁含量分析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传统加热氧化焙烧酸溶性钛渣的实验研究 | 第33-51页 |
| ·前言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 ·实验结果 | 第33-49页 |
| ·传统加热对二氧化钛品位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传统加热对物料中硫、碳含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 ·传统加热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第36-46页 |
| ·传统加热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第37-41页 |
| ·传统加热保温时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第41-46页 |
| ·传统加热样品的SEM-EDAX分析 | 第46-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微波加热氧化焙烧酸溶性钛渣的实验研究 | 第51-71页 |
| ·前言 | 第51页 |
| ·酸溶性钛渣在微波场中的升温特性研究 | 第51-53页 |
| ·酸溶性钛渣的升温曲线 | 第51-52页 |
| ·实验设备示意图 | 第52-53页 |
| ·实验结果 | 第53-68页 |
| ·微波加热对二氧化钛品位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微波加热对硫、碳含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 ·微波加热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第56-66页 |
| ·微波加热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第56-61页 |
| ·微波加热保温时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第61-66页 |
| ·微波加热样品的SEM-EDAX分析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 第五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 | 第71-83页 |
| ·引言 | 第71页 |
| ·传统加热焙烧酸溶性钛渣工艺的响应曲面法优化 | 第71-76页 |
| ·实验设计 | 第71-72页 |
| ·模型精确性分析 | 第72-74页 |
| ·响应曲面分析 | 第74-76页 |
| ·模型验证及最佳优化条件 | 第76页 |
| ·微波加热焙烧酸溶性钛渣工艺的响应曲面法优化 | 第76-81页 |
| ·实验设计 | 第76-77页 |
| ·模型精确性分析 | 第77-79页 |
| ·响应曲面分析 | 第79-80页 |
| ·模型验证及最佳优化条件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附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