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森林公园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引言 | 第12-18页 |
| ·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 ·风景林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2页 |
| ·森林公园的概念 | 第12-13页 |
| ·风景林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风景林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外风景林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山东省森林资源现状 | 第15-16页 |
| ·山东森林公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 ·研究意义和目标 | 第16-1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2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8-21页 |
| ·区域概况 | 第18-19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19-21页 |
| ·泰山国家森林公园 | 第19页 |
| ·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 | 第19-20页 |
| ·鲁山国家森林公园 | 第20-21页 |
| ·五莲山国家森林公园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32页 |
| ·样地选取方法 | 第21-22页 |
| ·固定样地的选择 | 第21-22页 |
| ·临时样地 | 第22页 |
| ·特殊景观样地 | 第22页 |
| ·样地调查方法 | 第22-23页 |
| ·群落调查 | 第22页 |
| ·景观照片获取 | 第22页 |
| ·气候条件调查 | 第22-23页 |
| ·历史沿革 | 第23页 |
| ·美景度评价方法 | 第23-27页 |
| ·样地照片的拍摄 | 第23页 |
| ·照片筛选与分类 | 第23-24页 |
| ·评判者选取 | 第24页 |
| ·评判方式 | 第24页 |
| ·评判过程 | 第24-25页 |
| ·美景度值计算 | 第25-27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27-31页 |
| ·层次结构的确定 | 第27页 |
| ·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构造 | 第27-28页 |
| ·层次权重值确定 | 第28-29页 |
|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29页 |
|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29-30页 |
| ·综合权重计算 | 第30页 |
| ·综合质量等级划分 | 第30-31页 |
| ·技术路线 | 第31页 |
|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6页 |
| ·景观美景度典型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47页 |
| ·林内景观美景度典型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9页 |
| ·林内透视距离对景观美景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 ·林下灌草高度对林内景观美景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 ·色彩对比度对林内景观美景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季节变化对林内景观美景度的影响 | 第37-39页 |
| ·林外景观美景度典型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4页 |
| ·色彩多样性对林外景观美景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 ·不同林木覆盖度对林外景观美景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季节变化对林外景观美景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 ·不同林分类型风景林林内、林外景观美景度差异分析 | 第44-47页 |
| ·风景林景观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47-5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7-52页 |
| ·构建原则 | 第47页 |
| ·指标层次结构 | 第47-48页 |
| ·构建判断矩阵 | 第48-49页 |
|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49-50页 |
|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50-51页 |
| ·权重分析 | 第51-52页 |
| ·指标类目划分及赋值 | 第52-54页 |
| ·综合质量等级划分 | 第54-55页 |
| ·山东省森林公园风景林景观质量综合评价 | 第55-56页 |
| 4 讨论 | 第56-59页 |
| ·研究对象的扩展与深入 | 第56页 |
| ·研究中的限制因素 | 第56-57页 |
| ·部分影响因子的分类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细化 | 第57页 |
| ·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 第57-59页 |
| 5 结论 | 第59-62页 |
| ·林内景观典型影响因素对美景度的作用 | 第59页 |
| ·林外景观典型影响因素对美景度的作用 | 第59页 |
| ·林内、林外景观美景度比较 | 第59页 |
| ·综合评价结果 | 第59页 |
| ·建议 | 第59-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附录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