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相关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1-15页 |
·宫颈癌体外放射治疗的发展 | 第12-13页 |
·宫颈癌 ICBT 技术的发展 | 第13-14页 |
·宫颈癌放射治疗过程中 EBRT 与 ICBT 的结合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宫颈癌体外放射治疗调强和适形比较 | 第15-16页 |
·宫颈癌 IBRT 计划设计及评估 | 第16-17页 |
·宫颈癌 IMRT 结合 ICBT 治疗后总剂量的研究及评估 | 第17页 |
·本文主要贡献 | 第17页 |
·本论文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第2章 宫颈癌 EBRT 治疗计划的设计与评估 | 第19-3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9-22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研究操作流程 | 第19-21页 |
·CT 模拟定位要求 | 第19-20页 |
·CT 图像传输及重建 | 第20页 |
·宫颈癌治疗靶区勾画 | 第20页 |
·放射治疗计划 | 第20页 |
·IMRT 和 RAPIDARC 计划的处方剂量要求 | 第20-21页 |
·放疗计划的评估 | 第21-22页 |
·肿瘤治疗靶区剂量评估 | 第21页 |
·照射区域体积(IRRADIATION VOLUME,IV) | 第21页 |
·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OAR)剂量评估 | 第21-22页 |
·计划设计时间与治疗时间及机器跳数 MU 的评估 | 第22页 |
·统计方法 | 第22页 |
·结果 | 第22-26页 |
·肿瘤靶区计划评估 | 第22-23页 |
·危及器官剂量剂量评估 | 第23-25页 |
·直肠剂量评估 | 第23-24页 |
·膀胱剂量评估 | 第24页 |
·小肠剂量评估 | 第24-25页 |
·股骨头剂量评估 | 第25页 |
·照射体积、计划设计时间与治疗时间评估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29页 |
·计划评估标准及临床意义 | 第26-28页 |
·照射体积(IV) | 第28-29页 |
·计划设计时间与治疗时间及 MU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宫颈癌 ICBT 治疗计划的设计与评估 | 第30-4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2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后装 3D 计划设计的研究操作流程 | 第30-31页 |
·CT 模拟定位 | 第30-31页 |
·CT 图像传输及施源器勾画 | 第31页 |
·计划参考点的确定 | 第31页 |
·3D 计划设计 | 第31页 |
·后装 2D 计划的设计与评估 | 第31-32页 |
·定位及图像传输 | 第31页 |
·施源器及膀胱、直肠参考点的勾画 | 第31-32页 |
·计划设计 | 第32页 |
·计划评估参数 | 第32页 |
·统计方法 | 第32页 |
·结果 | 第32-37页 |
·宫颈癌参考剂量位置参数 | 第33-36页 |
·膀胱受量 | 第36-37页 |
·直肠受量 | 第37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宫颈癌 ICBT 参数指标及其意义 | 第37-39页 |
·宫颈癌 ICBT 计划优化 | 第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图像配准融合 | 第41-50页 |
·方法与步骤 | 第41-42页 |
·软件及图像 | 第41页 |
·图像配准模式与方法 | 第41页 |
·体征点法配准步骤 | 第41-42页 |
·融合显示方法 | 第42页 |
·误差统计 | 第42页 |
·统计方法 | 第42页 |
·结果 | 第42-45页 |
·配准点 | 第42-44页 |
·融合显示 | 第44页 |
·误差结果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9页 |
·配准误差分析 | 第45-48页 |
·融合误差原因分析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剂量叠加 | 第50-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研究对象与设备 | 第50页 |
·研究操作流程 | 第50-51页 |
·放疗数据输出 | 第50-51页 |
·需叠加的数据输入 | 第51页 |
·融合处理及剂量叠加 | 第51-52页 |
·融合处理 | 第51页 |
·剂量叠加 | 第51-52页 |
·图像融合匹配指标 | 第52页 |
·叠加剂量DVH统计指标 | 第52页 |
·统计方法 | 第52页 |
·结果 | 第52-54页 |
·靶区受照剂量结果 | 第52-53页 |
·直肠受照剂量结果 | 第53页 |
·膀胱受照剂量结果 | 第53页 |
·乙状结肠受照剂量结果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7页 |
·剂量叠加的意义 | 第54页 |
·剂量叠加后对危及器官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其它相关问题探讨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总结 | 第58页 |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