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钒的性质 | 第11页 |
·钒的用途 | 第11页 |
·钒的资源 | 第11-12页 |
·石煤提钒生产工艺进展 | 第12-16页 |
·钠化焙烧提取工艺 | 第12-13页 |
·无盐焙烧提取工艺 | 第13页 |
·钙化焙烧提取工艺 | 第13-14页 |
·复合添加剂焙烧提取工艺 | 第14页 |
·酸浸—萃取/离子交换提取工艺 | 第14-15页 |
·氧化焙烧—碱浸—萃取提取工艺 | 第15-16页 |
·石煤提钒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含钒溶液的富集净化方法 | 第18-22页 |
·化学沉淀法 | 第18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18-20页 |
·溶剂萃取法 | 第20-22页 |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2 实验原料与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实验原理及实验流程图 | 第24-26页 |
·实验原理 | 第24-26页 |
·实验流程图 | 第26页 |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仪器 | 第26-27页 |
·实验原料 | 第26-27页 |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实验设备仪器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试验准备 | 第27页 |
·实验步骤 | 第27-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溶液中V_2O_5的测定 | 第28-29页 |
·酸度的测定 | 第29页 |
·萃取剂中反式异构体的滴定 | 第29-30页 |
3 石煤高酸浸出液的萃取探索实验研究 | 第30-41页 |
·石煤高酸浸出液的萃取实验 | 第30-37页 |
·HBL101浓度对萃取的影响 | 第30-31页 |
·料液酸度对各元素萃取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料液电位对钒萃取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萃取时间条件实验 | 第33-34页 |
·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萃取相比条件实验 | 第35-36页 |
·萃取实验的现象及解释 | 第36-37页 |
·反萃 | 第37-40页 |
·反萃温度的影响 | 第37页 |
·反萃时间对反萃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相比对反萃率的关系 | 第38-39页 |
·反萃剂浓度对反萃率的关系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多级模拟实验及最佳条件验证实验 | 第41-46页 |
·萃取、反萃等温线及萃取多级模拟实验 | 第41-44页 |
·钒萃取等温曲线 | 第41页 |
·钒反萃等温曲线 | 第41-42页 |
·三级逆流萃取模拟实验 | 第42-44页 |
·流程实验 | 第44-45页 |
·萃取反萃实验 | 第44页 |
·制备产品五氧化二钒 | 第44页 |
·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HBL101萃取机理研究 | 第46-60页 |
·萃取剂的纯化 | 第47-48页 |
·反式异构体的铜络合物制备 | 第47页 |
·钒萃合物的制备 | 第47-48页 |
·萃取机理的确定 | 第48-51页 |
·萃取实验的准备工作 | 第48页 |
·饱和容量法测定萃取机理 | 第48-49页 |
·等摩尔系列法测定V-HBL101中V和HBL101的配比 | 第49-50页 |
·斜率法测定V-HBL101中V和HBL101的配比 | 第50-51页 |
·萃取反应的热力学常数计算 | 第51-56页 |
·溶液中的有效离子强度I的计算 | 第51-52页 |
·外推法确定萃取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 第52-55页 |
·萃取过程中的其他热力学量的确定 | 第55-56页 |
·萃合物V-HBL101的空间结构及其结构式推断 | 第56-58页 |
·萃合物V-HBL101的红外谱图及其结构推测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萃取剂的稳定性 | 第60-71页 |
·循环萃取实验 | 第60-62页 |
·萃取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62-69页 |
·萃取剂水溶性 | 第62-63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反萃液的NaOH浓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酸浸液中的铁、铝浓度的影响 | 第65-67页 |
·水溶液的酸度和不同酸度的钒溶液的影响 | 第67-68页 |
·溶液中的钒浓度的影响 | 第68页 |
·溶液中的钒(氧化剂)、酸度使萃取剂降解的机理探索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1页 |
·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