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隔震与减震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结构的振动控制分类 | 第14页 |
·耗能减震 | 第14-15页 |
·隔震 | 第15-16页 |
·有限元方法概论 | 第16-18页 |
·有限元方法发展简况 | 第16-17页 |
·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隔震装置的设计原理和力学性能 | 第20-27页 |
·隔震装置的分类 | 第20页 |
·隔震结构的基本构成 | 第20-21页 |
·隔震支座的基本性能和数值模拟 | 第21-22页 |
·隔震装置的设计理论 | 第22-25页 |
·层叠橡胶支座理论假设 | 第22-23页 |
·支座的竖向刚度 | 第23-24页 |
·支座的水平刚度 | 第24页 |
·屈曲荷载 | 第24-25页 |
·隔震结构的动力方程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结构耗能减震的工作机理分析 | 第27-36页 |
·消能减震的原理 | 第27页 |
·消能减震的分类 | 第27-28页 |
·消能减震结构的优越性 | 第28-29页 |
·消能减震结构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 | 第29-30页 |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新思路 | 第30页 |
·消能减震结构动力方程的建立 | 第30-31页 |
·消能减震结构的动力方程 | 第30-31页 |
·数值求解方法 | 第31-36页 |
第四章 混合结构中考虑不同材料的不同阻尼比对地震影响系数的分析 | 第36-44页 |
·研究背景和阻尼比的介绍 | 第36页 |
·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36-37页 |
·主要参数的选取 | 第37-39页 |
·钢筋混凝土材料参数的设置 | 第37-38页 |
·阻尼比的选取 | 第38页 |
·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部分相接处的连接 | 第38页 |
·荷载 | 第38-39页 |
·计算分析 | 第39-43页 |
·结构周期与振型分析 | 第39页 |
·结构地震反应谱分析 | 第39-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组合结构基底隔震及耗能减震研究 | 第44-62页 |
·模型建立 | 第44-47页 |
·隔震支座的参数设置 | 第47-50页 |
·消能支撑的参数设置 | 第48-50页 |
·建模的注意事项 | 第50页 |
·结构模态分析 | 第50-56页 |
·阻尼比选取 | 第56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6-58页 |
·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58-62页 |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 | 第58-61页 |
·唐山波作用下四种模型顶层层间位移响应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2页 |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