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引言 | 第9页 |
| ·羟基喜树碱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羟基喜树碱的理化性质 | 第10页 |
| ·羟基喜树碱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 | 第10页 |
| ·羟基喜树碱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牛血清白蛋白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甘草酸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靶向制剂 | 第13-14页 |
| ·靶向制剂的分类 | 第13页 |
| ·靶向制剂的优点 | 第13-14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来源 | 第14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2 甘草酸偶联的牛血清白蛋白的制备 | 第15-1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5页 |
|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 ·甘草酸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 | 第15页 |
| ·甘草酸偶联度的测定 | 第15页 |
| ·甘草酸偶联白蛋白的红外光谱测定 | 第1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5-17页 |
| ·偶联度的测定 | 第15-16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6-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3 甘草酸偶联的牛血清白蛋白包被的羟基喜树碱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及优化 | 第18-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 ·甘草酸偶联的牛血清白蛋白包被的羟基喜树碱纳米粒的制备 | 第18页 |
| ·制备工艺的优化方法 | 第18-20页 |
| ·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方法 | 第20页 |
| ·纳米粒的形貌、粒径、电位分析 | 第20页 |
| ·体外稳定性研究 | 第20-21页 |
| ·固体状态表征 | 第21页 |
| ·体外释放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2-30页 |
| ·纳米粒的制备工艺优化 | 第22-23页 |
|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第23-25页 |
| ·甘草酸偶联的牛血清白蛋白包被的羟基喜树碱纳米粒的形貌分析 | 第25-26页 |
| ·稳定性测试 | 第26-27页 |
| ·固体表征分析 | 第27-28页 |
| ·体外释放试验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4 溶血试验与体外活性检测 | 第31-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 ·溶血试验 | 第31页 |
| ·细胞培养 | 第31页 |
| ·靶向性检测方法 | 第31-32页 |
| ·甘草酸偶联的牛血清白蛋白包被的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试验方法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 ·溶血试验 | 第32-34页 |
| ·靶向性分析 | 第34-35页 |
| ·生长抑制实验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