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 ·实践意义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 ·县域与县域经济 | 第17页 |
| ·县域经济发展 | 第17-18页 |
| ·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 ·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18页 |
|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第18-19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页 |
|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陕南县域经济演进分析 | 第21-29页 |
| ·经济发展背景 | 第21-24页 |
| ·区域界定 | 第21-22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2-23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3-24页 |
| ·陕南县域经济面临的共同问题 | 第24页 |
| ·经济总体演进情况分析 | 第24-26页 |
| ·县域GDP的增长态势 | 第24-25页 |
| ·县域GDP占全省比重趋势 | 第25-26页 |
| ·产业结构演变状况 | 第26-27页 |
| ·三产业产值演进 | 第26页 |
| ·三产业结构比例演变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陕南县域经济比较分析 | 第29-41页 |
|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 ·数据来源 | 第29页 |
| ·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 ·市际间县域经济差异分析 | 第31-35页 |
| ·规模增长趋势对比 | 第31页 |
| ·差异演变态势对比 | 第31-33页 |
| ·产业结构变动对比 | 第33-35页 |
| ·县际间差异的总体评价 | 第35-39页 |
| ·人均GDP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 ·发展速度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 ·产业结构差异分析 | 第37-39页 |
| ·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陕南县域经济空间差距与格局演变分析 | 第41-53页 |
| ·陕南县域经济空间差距分析 | 第41-44页 |
| ·综合水平测定 | 第41-42页 |
| ·空间差距分析 | 第42-44页 |
|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 第44-52页 |
| ·空间自相关分析理论 | 第44-45页 |
| ·县域经济整体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 第45-47页 |
| ·县域经济局部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 第47-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陕南经济发展的动力、机遇与举措 | 第53-61页 |
| ·内在动力 | 第53-54页 |
| ·外在机遇 | 第54-55页 |
| ·不利因素 | 第55-57页 |
| ·发展举措 | 第57-61页 |
| ·“二三产业共进型”——建设产业园区,打造经济强区 | 第57页 |
| ·“区位优势突出型”——利用区位优势,创新对接机制 | 第57-58页 |
| ·“特色资源富集型”——发展特色经济,做强优势产业 | 第58-59页 |
| ·“传统农业主导型”——发展生态旅游,推进农业产业化 | 第59-6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 ·讨论 | 第62-63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62页 |
| ·研究局限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