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 第一章 疯草及 SW 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 ·疯草的种类和分布 | 第12页 |
| ·疯草危害及致病机理 | 第12-13页 |
| ·疯草毒素-SW 的研究 | 第13-22页 |
| ·SW 的生化特性 | 第13页 |
| ·SW 的来源 | 第13-14页 |
| ·SW 的检测方法 | 第14-19页 |
| ·SW 的提取分离 | 第19-22页 |
| ·家畜疯草病的研究 | 第22-23页 |
| ·疯草的防除与脱毒利用 | 第22页 |
| ·疯草病的诊断与防治 | 第22-23页 |
| ·展望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 | 第24-32页 |
| ·内生真菌的普遍性存在性、物种多样性及生物学特性 | 第24-25页 |
| ·内生真菌增强植物抗性的研究 | 第25-26页 |
| ·内生真菌活性代谢物的应用价值 | 第26-27页 |
| ·内生真菌活性代谢物 | 第26-27页 |
| ·内生真菌活性代谢物的潜在应用价值 | 第27页 |
| ·疯草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 ·疯草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8-29页 |
| ·疯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研究 | 第29-30页 |
| ·疯草内生真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30-32页 |
| 试验研究 | 第32-56页 |
| 第三章 疯草内生真菌 FEL4-F5 菌丝体中 SW 含量的测定 | 第32-41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 ·菌种 | 第32页 |
|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36页 |
| ·FEL4-F5 的培养 | 第33-34页 |
| ·菌丝材料的预处理 | 第34页 |
| ·菌丝中 SW 的 TLC 分析 | 第34-35页 |
| ·HPLC-ELSD 测定菌丝中 SW 含量 | 第35-36页 |
| ·试验结果 | 第36-38页 |
| ·FEL4-F5 生长特性 | 第36页 |
| ·FEL4-F5 菌丝中 SW 的 TLC 分析 | 第36-37页 |
| ·HPLC-ELSD 测定菌丝中 SW 含量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影响 TLC 显色的因素 | 第38页 |
| ·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 第38-39页 |
| ·运用基因技术合成 SW 的展望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疯草内生真菌 FEL4-F5 菌丝体中 SW 的分离与鉴定 | 第41-56页 |
| ·试验材料 | 第41-43页 |
| ·菌种 | 第41-42页 |
|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43页 |
| ·试验方法 | 第43-46页 |
| ·FEL4-F5 菌株培养与菌丝收集 | 第43页 |
| ·菌丝体中 SW 的分离纯化 | 第43页 |
| ·白色针状晶体的分析鉴定 | 第43-45页 |
| ·生物学毒性功能的验证 | 第45-46页 |
| ·试验结果 | 第46-53页 |
| ·菌丝体中 SW 的分离纯化 | 第46页 |
| ·白色结晶的分析鉴定 | 第46-52页 |
| ·生物学功能验证结果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3-54页 |
| ·影响提取率的因素 | 第53页 |
| ·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53页 |
| ·SW 的纯化过程 | 第53-54页 |
| ·SW 的结构鉴定 | 第54页 |
| ·SW 生物学功能的验证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