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高原公路主要震害类型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地震条件下滑坡防治技术及应急抢险技术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地震条件下崩塌防治技术及应急抢险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页 |
| ·地震条件下泥石流防治技术及应急抢险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的总结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高原梯度带高速公路地震灾害特点 | 第15-40页 |
| ·高原梯度带高速公路自然环境特征 | 第15-21页 |
| ·大地构造环境 | 第15-17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7-18页 |
| ·地质岩性 | 第18-19页 |
| ·气候水文条件 | 第19页 |
| ·冰川及冻土 | 第19-20页 |
| ·典型高原海拔梯度区的划分 | 第20-21页 |
| ·高原公路与平原公路设计差异性分析 | 第21-28页 |
| ·线形设计上的差异 | 第21-23页 |
| ·路基设计上的差异 | 第23-27页 |
| ·路面设计上的差异 | 第27-28页 |
| ·高原梯度带高速公路震害类型及破坏特征 | 第28-39页 |
| ·结构振动破坏 | 第28-36页 |
| ·地基失效 | 第36-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考虑高原梯度变化的地震条件下滑坡防治、应急抢险技术 | 第40-68页 |
| ·考虑高原梯度变化的地震条件下滑坡致灾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6页 |
| ·地震作用下高原公路路堑边坡滑塌致灾机理 | 第40-46页 |
| ·地震作用下高原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46-53页 |
| ·地震作用下高原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53-56页 |
| ·考虑高原梯度变化的地震条件下滑坡防治技术 | 第56-58页 |
| ·地震条件下滑坡治理分类和处治原则 | 第56-57页 |
| ·排水法 | 第57页 |
| ·力学平衡法 | 第57-58页 |
| ·岩土参数改良法 | 第58页 |
| ·考虑高原梯度变化的地震条件下滑坡应急抢险技术 | 第58-62页 |
| ·滑坡紧急处理措施 | 第58-61页 |
| ·滑坡路段紧急修复措施 | 第61-62页 |
| ·高原梯度带公路地震滑坡防治、应急抢险技术适应性评价 | 第62-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四章 考虑高原梯度变化的地震条件下崩塌防治、应急抢险技术 | 第68-89页 |
| ·考虑高原梯度变化的地震条件下崩塌致灾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77页 |
| ·致灾机理 | 第68-70页 |
| ·影响因素 | 第70-71页 |
| ·落石分析 | 第71-77页 |
| ·考虑高原梯度变化的地震条件下崩塌防治技术 | 第77-83页 |
| ·拦挡法 | 第77-80页 |
| ·坡面消能法 | 第80-81页 |
| ·清除/加固法 | 第81-82页 |
| ·避让法 | 第82-83页 |
| ·考虑高原梯度变化的地震条件下崩塌应急抢险技术 | 第83-86页 |
| ·崩塌路段紧急处理措施 | 第83-84页 |
| ·崩塌路段紧急修复措施 | 第84-86页 |
| ·高原梯度带公路地震崩塌防治、应急抢险技术适应性评价 | 第86-88页 |
| ·小结 | 第88-89页 |
| 第五章 考虑高原梯度变化的地震条件下泥石流防治、应急抢险技术 | 第89-111页 |
| ·考虑高原梯度变化的地震条件下泥石流致灾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89-98页 |
| ·泥石流分类 | 第89-91页 |
| ·地震条件下泥石流影响因素 | 第91-94页 |
| ·地震条件下泥石流致灾机理 | 第94-98页 |
| ·考虑高原梯度变化的地震条件下泥石流防治技术 | 第98-102页 |
| ·坡面泥石流 | 第99-100页 |
| ·沟谷泥石流 | 第100-102页 |
| ·考虑高原梯度变化的地震条件下泥石流应急抢险技术 | 第102-109页 |
| ·小型坡面型泥石流应急抢险技术 | 第102-103页 |
| ·小型沟谷型泥石流应急抢险技术 | 第103-105页 |
| ·大型泥石流应急抢险技术 | 第105-109页 |
| ·高原梯度带公路地震泥石流防治、应急抢险技术适应性评价 | 第109-110页 |
| ·小结 | 第110-11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 ·结论 | 第111页 |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11-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