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引言 | 第11-17页 |
| ·选题背景及依据 | 第11-12页 |
| ·地表温度、地表比辐射率和大气水汽含量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长时间序列中国区地表温度产品集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遥感技术的优势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遥感反演地表温度、地表比辐射率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长时间序列地表温度产品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内容和结构 | 第14-17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4-15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 2 基本物理概念、定理和模型 | 第17-21页 |
| ·基本物理概念 | 第17-18页 |
| ·电磁辐射概念 | 第17页 |
| ·热红外遥感中温度的概念 | 第17-18页 |
| ·电磁辐射定理 | 第18-19页 |
| ·热红外辐射传输方程 | 第19页 |
| ·MODTRAN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3 典型地表温度反演算法介绍及分析比较 | 第21-28页 |
| ·单通道算法 | 第21-23页 |
| ·单窗算法 | 第21-22页 |
| ·普适性单通道算法 | 第22-23页 |
| ·单通道参数化模型算法 | 第23页 |
| ·多通道算法 | 第23-26页 |
| ·通用劈窗算法 | 第23-24页 |
| ·基于中红外和热红外通道的白天/晚上算法 | 第24-25页 |
| ·地表温度与地表比辐射率分离算法 | 第25-26页 |
| ·算法比较分析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4 基于 NOAA-AVHRR 数据地表温度反演模型的建立 | 第28-41页 |
| ·数据介绍 | 第28-32页 |
| ·AVHRR 卫星数据 | 第28-30页 |
| ·TIGR 2000 大气廓线数据库和 ASTER 2.0 波谱库 | 第30-32页 |
| ·通用劈窗算法模型的建立 | 第32-36页 |
| ·模拟数据库的建立 | 第32-34页 |
| ·通用劈窗算法系数的确定 | 第34-36页 |
| ·模型精度验证 | 第36页 |
| ·地表比辐射率的估算模型建立 | 第36-39页 |
| ·水体和冰/雪的地表比辐射率 | 第37-38页 |
| ·裸土、植被和混合区地表比辐射率 | 第38-39页 |
| ·大气水汽含量的反演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5 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的结果验证及产品集生成 | 第41-49页 |
| ·数据介绍 | 第41-43页 |
| ·卫星数据预处理 | 第41-43页 |
| ·AmeriFlux 实测数据 | 第43页 |
| ·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的结果 | 第43-46页 |
| ·地表温度反演结果的真实性验证 | 第46-47页 |
| ·长时间序列中国区地表温度产品集的生成 | 第47-48页 |
| ·数据的镶嵌和裁剪 | 第47页 |
| ·地表温度产品生成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 ·总结 | 第49页 |
| ·创新点 | 第49-50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附录 程序源码 | 第57-59页 |
| 研究成果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