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7页 |
引言 | 第7-15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清末民初历史教育观念近代化的概况 | 第15-21页 |
第一节 清末民初历史教育观念近代化的梗概 | 第15-19页 |
第二节 张之洞、梁启超和蒋梦麟在清末民初历史教育中的地位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清末民初历史教育观念的演变历程 | 第21-47页 |
第一节 洋务运动后期:张之洞与近代历史教育观念的萌芽 | 第21-30页 |
一、洋务运动后期的背景 | 第21-22页 |
二、《劝学篇》与《癸卯学制》 | 第22-26页 |
三、近代历史教育观念的萌发 | 第26-30页 |
第二节 清末新政时期:梁启超与近代历史教育观念的形成 | 第30-40页 |
一、清末新政时期的背景 | 第30-32页 |
二、进化论与历史教育改革 | 第32-39页 |
三、近代历史教育观念的形成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民国建立初期:蒋梦麟与近代历史教育观念的发展 | 第40-47页 |
一、民国建立初期的背景 | 第40-41页 |
二、历史教育的教育心理 | 第41-45页 |
三、近代历史教育观念的发展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清末民初历史教育观念的变化和启示 | 第47-55页 |
第一节 两个变化 | 第47-51页 |
一、从培养臣民向培养公民转变 | 第47-49页 |
二、从奴性灌输向素质培养转变 | 第49-51页 |
第二节 三个启示 | 第51-55页 |
一、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目标 | 第51-52页 |
二、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适用性 | 第52-53页 |
三、推动历史教育学科综合性建设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